看上去很恶

闭馆前一个半小时溜进多媒体阅览室,于是只能找一部八十多分钟的电影来看,不想,一不留神,居然被《看上去很美〉气到。如此一部的电影居然能够得到广电总急的认可,大张旗鼓地在影院里上映,瞬间无语。广电总急啊广电总急,您一贯管天管地,尤其严守sex尺度,不知让多少观众读者扼腕多回,政治的尺度嘛一贯也是严的,好好一部〈张爱玲传奇〉都要被改头换面变成一个无聊市井故事,却居然放过了这么一部几乎是赤裸裸的隐喻电影,真让人大跌眼镜。(不过话说回来,与〈张爱玲传奇〉相比更加不PC的〈色戒〉倒是没在后一方面受到任何挑战,倒也真是挺逗)
这是一个甚至没有明确标明背景的故事,却让任何明人都能够一眼看出讲述的正是那个年代。OK,没有什么可以避讳的,是文化big革命,或者更确切地说,在以文化big革命为代表的,西方主流世界(包括一部分的本土年轻人,年轻艺术家)眼中的中国社会:一个高度体制化的、压迫与异化都被放大到无限的集权世界。
此刻,我甚至并不是想对那段历史重新评价些什么(尽管确实在相当多的层面上,这样的重新评价是可以进行的),而只是为这样毫无新、拙劣到极点又媚俗到极点的“艺术”喝一声倒彩。
一个小朋友读幼儿园的故事,据说不少观众因其想起了“自己纯真美好的童年”,着实令人喷饭。影片中甚至几乎没有出现正常的教学场景,而幼儿园的场景则恍若故宫——朱红色的高墙,面色凝重阴沉,妆化得如同文革招贴画中“铁姑娘”模板的老师,一群羔羊般的孩子中夹杂着一个潜觉醒者,全面充斥着的政治与性隐喻,乏味到极点的陈词滥调……无不令人想起了张大导演的另一部电影〈东宫西宫〉——彼时,他从王小波的小说里剽窃了所有政治尤其是性的隐喻,赤裸地放大在屏幕之上,却全然摈弃了其中的风神俊朗,其中任何的审美的成分。
打着反思的旗号,却只是为了向另一对立的极端思想致敬,如此这般的“伪”反思,早已经屡见不鲜了吧。推翻暴政,在多大程度上是为了建构自己的暴政,打倒利益既得者,在多大程度上是出于对利益狂热的觊觎?何谓反思,何为知识分子的良知,先生说,不过是四个字“反躬自省”。任何丧失了自我反思的维度,而以二元对立的思维,将自己装扮成受害者,装扮成与权力相对立的洁白羔羊,甚至企图从一段过往的历史之中重新攫取利益,重新掠夺另一种意义上独裁的话语权——任何以这样的逻辑进行的思考,都令我齿冷。
需要重复那句可笑的宣言吗?“我不是历史的车轮,我是压在轮子下的活人。”——这样无力而狡诈的辩解,早已在真正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批判下,原形毕露。
第六代导演对西方世界的借重早已不是任何秘密,然而需要到这个程度吗?需要以(在中国)反抗的、觉醒之名,去行如此令人作呕的(向西方)献媚之实吗?如此的迎合,萨义德该嗤笑了吧。最可悲的,从来不是一个强权的文化对另一个弱势文化的侵略,而是当我们反观自身时,看见的却居然是他世界为我们建构的东方主义幻影。
影片第二个令我严重不适的地方,是它挑战了我的第二个道德底线。让一群四五岁的孩子来演绎这样的故事,尤其是,让一个、两个、一群四五岁的小女孩来演出大量充满性暗示、性挑逗的镜头,这彻底地触犯了我的底线。
你可以辩解,你想表现的不是压抑,不是焦躁,甚至不是体制,而只是孩子的纯真,然而你将如何解释那充斥着影片的,毫无必要的情欲描写——附加在一群懵懂得完全不解世事的孩子身上的性描写。任何一个成年人,都足以从影片中读解出足够的躁动,足够的暧昧,甚至淫亵。孩子的表演或许是无邪的,然而导演的手上掌控的却是一架色情洋溢的摄像机。
性的隐喻与政治的隐喻密不可分,这早已经是一个乏味透顶的老生常谈,即便是只论中国本土,只论当代艺术,798工厂里也可以找到足够多(也许是太多了)的例证,然而这部电影冒犯了我,触动了我的底线。因为我坚持认为,如此利用一群孩子,是不道德的。
当性与政治以如此拙劣的方式被杂糅在一起,方枪枪早已经隐匿不见了,充斥在屏幕上的不是一个孩子,甚至也不是所谓的“轮子下的活人”,而只让我瞥见了同一个王朔,就是那一个王朔,那个〈动物凶猛〉中的王朔抑或张贤亮,那个只能在地母一般的女人怀中获救的张贤亮——他们描述被压抑,却实质上一直在膨胀,实质上从未脱离过一个巨大的、膨胀得不可抑制的(男性的)自我。
在影片之中,孩子被描述为幼儿园/小红花(体制)下的羔羊,而事实上,他们同样是导演镜头下的羔羊,那些两眼血红地盯着嘎那、盯着威尼斯、盯着柏林,盯着奥斯卡的,所谓的第六代导演。
BTW:贾樟柯兴冲冲跑到北大来放映他的〈三峡好人〉,却冷不丁突然大肆攻击张艺谋,又是声色俱厉又是声泪俱下的,不过说实话,我一点儿也不同情您~~ 不就争夺奖杯那点事儿,犯得着这么崇高吗?第六代对西方的献媚,比之第五代,只有过之而无不及。
链接旧文:
http://xiaoxiaohong.blog.sohu.com/16418932.html
这是一个甚至没有明确标明背景的故事,却让任何明人都能够一眼看出讲述的正是那个年代。OK,没有什么可以避讳的,是文化big革命,或者更确切地说,在以文化big革命为代表的,西方主流世界(包括一部分的本土年轻人,年轻艺术家)眼中的中国社会:一个高度体制化的、压迫与异化都被放大到无限的集权世界。
此刻,我甚至并不是想对那段历史重新评价些什么(尽管确实在相当多的层面上,这样的重新评价是可以进行的),而只是为这样毫无新、拙劣到极点又媚俗到极点的“艺术”喝一声倒彩。
一个小朋友读幼儿园的故事,据说不少观众因其想起了“自己纯真美好的童年”,着实令人喷饭。影片中甚至几乎没有出现正常的教学场景,而幼儿园的场景则恍若故宫——朱红色的高墙,面色凝重阴沉,妆化得如同文革招贴画中“铁姑娘”模板的老师,一群羔羊般的孩子中夹杂着一个潜觉醒者,全面充斥着的政治与性隐喻,乏味到极点的陈词滥调……无不令人想起了张大导演的另一部电影〈东宫西宫〉——彼时,他从王小波的小说里剽窃了所有政治尤其是性的隐喻,赤裸地放大在屏幕之上,却全然摈弃了其中的风神俊朗,其中任何的审美的成分。
打着反思的旗号,却只是为了向另一对立的极端思想致敬,如此这般的“伪”反思,早已经屡见不鲜了吧。推翻暴政,在多大程度上是为了建构自己的暴政,打倒利益既得者,在多大程度上是出于对利益狂热的觊觎?何谓反思,何为知识分子的良知,先生说,不过是四个字“反躬自省”。任何丧失了自我反思的维度,而以二元对立的思维,将自己装扮成受害者,装扮成与权力相对立的洁白羔羊,甚至企图从一段过往的历史之中重新攫取利益,重新掠夺另一种意义上独裁的话语权——任何以这样的逻辑进行的思考,都令我齿冷。
需要重复那句可笑的宣言吗?“我不是历史的车轮,我是压在轮子下的活人。”——这样无力而狡诈的辩解,早已在真正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批判下,原形毕露。
第六代导演对西方世界的借重早已不是任何秘密,然而需要到这个程度吗?需要以(在中国)反抗的、觉醒之名,去行如此令人作呕的(向西方)献媚之实吗?如此的迎合,萨义德该嗤笑了吧。最可悲的,从来不是一个强权的文化对另一个弱势文化的侵略,而是当我们反观自身时,看见的却居然是他世界为我们建构的东方主义幻影。
影片第二个令我严重不适的地方,是它挑战了我的第二个道德底线。让一群四五岁的孩子来演绎这样的故事,尤其是,让一个、两个、一群四五岁的小女孩来演出大量充满性暗示、性挑逗的镜头,这彻底地触犯了我的底线。
你可以辩解,你想表现的不是压抑,不是焦躁,甚至不是体制,而只是孩子的纯真,然而你将如何解释那充斥着影片的,毫无必要的情欲描写——附加在一群懵懂得完全不解世事的孩子身上的性描写。任何一个成年人,都足以从影片中读解出足够的躁动,足够的暧昧,甚至淫亵。孩子的表演或许是无邪的,然而导演的手上掌控的却是一架色情洋溢的摄像机。
性的隐喻与政治的隐喻密不可分,这早已经是一个乏味透顶的老生常谈,即便是只论中国本土,只论当代艺术,798工厂里也可以找到足够多(也许是太多了)的例证,然而这部电影冒犯了我,触动了我的底线。因为我坚持认为,如此利用一群孩子,是不道德的。
当性与政治以如此拙劣的方式被杂糅在一起,方枪枪早已经隐匿不见了,充斥在屏幕上的不是一个孩子,甚至也不是所谓的“轮子下的活人”,而只让我瞥见了同一个王朔,就是那一个王朔,那个〈动物凶猛〉中的王朔抑或张贤亮,那个只能在地母一般的女人怀中获救的张贤亮——他们描述被压抑,却实质上一直在膨胀,实质上从未脱离过一个巨大的、膨胀得不可抑制的(男性的)自我。
在影片之中,孩子被描述为幼儿园/小红花(体制)下的羔羊,而事实上,他们同样是导演镜头下的羔羊,那些两眼血红地盯着嘎那、盯着威尼斯、盯着柏林,盯着奥斯卡的,所谓的第六代导演。
BTW:贾樟柯兴冲冲跑到北大来放映他的〈三峡好人〉,却冷不丁突然大肆攻击张艺谋,又是声色俱厉又是声泪俱下的,不过说实话,我一点儿也不同情您~~ 不就争夺奖杯那点事儿,犯得着这么崇高吗?第六代对西方的献媚,比之第五代,只有过之而无不及。
链接旧文:
http://xiaoxiaohong.blog.sohu.com/16418932.html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