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与不稳定之间——《1917》中的摄影美学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荣获金球奖最佳影片的《1917》绝对称得上是奥斯卡的热门,而我则因《银翼杀手2049》迷上罗杰·迪金斯,在这部影片中的摄影美学的应用,罗杰·迪金斯告诉你,好莱坞王牌摄影师不是吹的。
在这部电影的摄影美学中涉及颇多,但是对于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罗杰·迪金斯对于稳定感和不稳定感之间的塑造,形成了一种一张一弛的美感,将个人的弱小完美地融入了整个的战争之中。

在影片的1h08min(也就是乔治·麦凯醒来后看窗外),在这里,通过破败的窗户的线条,形成了一种正交叉结构。它把明确的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的造型要素在,构成在整体影像中,形成了一种绝对的稳固的画面结构。在这并不是为了减少画面的运动感,而是为了强调一种战争已经开始的宏大感,这是相当于这个外面所发生的的外部环境,无关个人,所以它是宏大的,整体的,稳固的。
随后画面直接越过了窗户,从大远景直接汇聚到了个人的全景

外部整体的战争宏大场面与个人汇聚在了一起。其实在这里也开始有了一个过渡,就是从之前的异常稳固的正交叉结构开始缓缓地变成垂直平行结构。但是这里还不是很明显,画面的景深处还比较模糊,因为这个时候重在突出乔治·麦凯从昏迷中醒来的迷茫感,和不知所措,但是在随后就开始发生了改变。罗杰·迪金斯做到了如何在摄影美学中做到个人与战争感的融合。

随着炮声响起,主人公开始意识到自己已经处在了战争之中,他开始奔跑。而在这个时候,整体的环境是一个以垂直平行为主的画面,这是一种垂直平行结构,环境在整体塑造上形成了一种比较强的“隐性动感”,它在整体上就有一定的张力。虽然战争是整体的,宏大的,但是这个人的逃窜则是属于他自己的,所以这既保留了战争的外部性,也保留了个人逃窜的内在性。准确地表达出这个时候该有的整体感。这个与后面的个人在水中漂流的倾斜感是不同的(待会会说)。
而在几分钟的逃窜之后又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画面结构

在逃窜了一段时间过后,画面再次迎来了一种异常稳定性的正交叉结构,原因在于,一是为了与之前的逃窜中的慌乱感形成一种对比;二是为了塑造灾难已经木已成舟,不可逆转的整体感,表现出个人在整体灾难面前的无奈与渺小。
而后又是因为见到敌兵之后的逃窜形成了一种不稳定感,但是在接下来的一个画面中,这种不稳定性简直就是暗送秋波。

跟之前一样,都是垂直平行结构的塑造,但是这一次却成为了紧张感的完美塑造。之前说过,垂直平行结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它在表面的平静中蕴含着一种不稳定的因素。在这个画面也是,整个场景时没有声音的,而且景深处的敌人2号也是相对平静的,但因为画面主体中两个人的打斗,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知道,这种平静都是为了衬托出这种打斗的张力。所以这个时候,形式和内容再一次的完美的契合在了一起。
同时不得不说的是,在垂直平行结构中,还把一条关键线完美的塑造,就是画面中我用粗线条画出来的那一条。这一条线在形式上好像把画面左边的打斗场景,与画面右边的景深处的平和性场景隔开了,恰似一种边界上隔开的对比美感。

在之前的战争的场景中逃窜,主人公(乔治·麦凯)终于跳到了一个河流中。在这个时候,整体的画面信息其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先主人公逃窜的途中,画面中还蕴含着“战争正在发生”的这样一个因素。而自从主人公跳进河里,画面中的战争信息就已经消失了。正如我之前所说,之前的垂直平行结构寻求一种相对的稳定性,它只是在隐性有一种逃窜感的慌张感。
但是在这个画面中,既然都已经丢掉了关于战争的信息,个人的逃窜成为了画面的唯一重要因素(毕竟不可能反映水流湍急吧,水流湍急也是为个人的逃窜做嫁衣的。),所以在这个画面中表现为一种对角线结构,它也是一种比较“对称”的结构,将整个画面的两个对角线连接起来,而在这个画面中,所有的视觉元素都有沿着对角线上下移动的趋势,画面的整体元素是单一的,与逃亡的画面信息完美契合。
而在影片的最后画面中则通过摄影机的运动,呈现了一种空间感的奇观。这也是我觉得全片最为震撼的场面。

在这个影像中,很明显的涉及到两类垂直的运动,一个是画面主体的主人公的运动,另一个则是与主人公运动轨迹相垂直的运动。(由于主人公是画面的视觉中心,所以这个时候完全可以与千万人的场景相匹配)
但是也正是影像的这种相对垂直方向的运动,致使画面空间感塑造的及其精妙。这其实是一种导演内心景象的当作完全写实的手法,并它最终拍了出来。它所反映的是一个人肩负着,拯救这一群人的性命的使命,这是导演的内心想法,而当用这样一种宏大的景象来描绘的时候,它就真的成为了史诗,它将个人真正的融入到了这样一个残酷的战争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