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以为小丑是最佳,直到我遇到了1917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一个人去看的上午场,看完在车里坐了十分钟平静了一下才开车回家,期间觉得很需要点一根烟。
回家以后还是难以平静,回味了以下的几个片段:
1。刚刚接到命令时男主一直在说服小胖等黄昏时刻再出发,为了有很好的掩护,小胖为了赶时间,更是为了尽快去二营见到兄弟,急急忙忙赶路。明显男主当时比较怯懦。而经过这一路的挫折,到了片尾另一个战壕,男主为了赶时间马上传达停战的命令,不顾危险直接跳出战壕,在冲锋的人群和枪林弹雨中穿梭,这个呼应,体现了男主这一路心理的变化和自我的成长。直到最后他背靠大树拿出家人的照片,我明白了他一开始的顾虑是什么.
2.开场的战壕长镜头很让人眼晕,但是非常好的让观众第一视觉马上代入,以至于他们一路摸索到德军废弃的战壕的整个过程我都手心背后冒冷汗. 他们跳出自己战壕的瞬间,配乐一个拉高,感觉心都快要跳出来了. 幸好没有敌军,那一整段真是恨不得自己钻进荧屏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这时候沉浸感特别强.
3.年纪大了,膀胱没绷住,走完肾回来发现小胖居然被刺了,推测是救错了人,不知道他们实现知道不知道这是架德国飞机,谁来解惑一下,谢谢.
4.樱花,第一段出现的是被敌军砍下的樱花树,樱花在空中飞舞,小胖说像雪花一样,当时我没觉得美,我觉得更像死气沉沉的废墟上将死未死的被砍的樱花树的尸体呼出的最后一丝气息,带着抽泣。第二段是男主瀑布余生后抱住浮木,樱花飘至,随后他踩着一堆堆尸体爬上岸,顺着歌声找到了二营,歌声和樱花交相辉映,营造了战争中凄美的片刻宁静,美得很纯粹。(有人对独唱桥段反感,我确实也有点小出戏,觉得有点为了唯美而唯美,不过当时镜头的推进还是非常高水准,从外围的士兵们慢慢推进到男主。所以感觉又不那么刻意了。)
5。男主钻入地窖和本片唯一女性角色的相遇,特别值得回味的是法女帮他止后脑的血,两人第一次眼神的接触,和两人侧面的定格,在幽暗的黄色灯光下,犹如一幅油画。这不是一个男人和女人的邂逅,这是一个父亲和母亲的邂逅, 孩子的哭声把期待有一场浪漫邂逅的观众们拉回了现实,这是一位不知道孩子父亲是谁的母亲,最后的结局也揭晓了男主是一位父亲,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男主一看到小娃是女孩,就把所有的食物和牛奶给了这位母亲。
6。本片最大亮点,也是摄影和配乐的最佳配合场景, 废墟中的逃亡。有的战争片,像一场摇滚演出,尽烟火和血腥之极,给你最大的震撼和刺激;有的战争片,像小提琴独奏,从一个人的角度演奏出凄美的篇章。而此片的这段场景,是一个视觉听觉和感觉的三重奏,你的眼睛被火光闪瞎,男主忽而被黑暗掩盖,忽而又被火光大白于天下,你的耳膜被枪声和爆炸声断断续续地击打,你的心更是在打鼓,在牵挂着男主的命运,直到他纵身一跳。正是这段让我有了去影院IMAX二刷的欲望,这部片子是IMAX存在的真正意义啊!
最后,我是一个热爱战争片和西部片的女人, 我以为小丑会是最佳,直到今天遇到了1917,预测奥斯卡最佳影片(好歹最佳男主锁定华金了),最佳导演(对不起,我最爱的老马丁和昆汀),最佳摄影,最佳配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