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就和做饼一样,得把良心摆进去
提到澳门,往大了说离不开博彩业,往小了说缺不了杏仁饼。
《澳门人家》整个故事都围绕着(当然是虚构的)百年梁记饼家而展开,这样的设定,放在澳门这片土地上,自然也就不足为奇。一口气追了好几集,没有小鲜肉,没有玛丽苏,仅仅是靠任达华、李立群、冯嘉这样一群中老戏骨撑起了整部戏。
梁家祖先是中山人,李立群饰演的梁恒在幼女梁潇考上澳门岭南中学的庆宴上说,从广东中山到澳门立足,历五代,近百年。简单一句话,就将澳门所处的故事背景做了一个精准到位的概述。
《澳门人家》讲述了梁家五代(尤其是第四五代)的发展、人生轨迹和恩怨情仇,同时也是一部扎实的澳门杏仁饼产业发展史。在回归二十周年之际,再来重新回顾澳门的这些年,我总觉得特别感慨。
第四代长子梁鼎文(任达华饰)在动荡的时代中把一间小小的饼店发展壮大,又当爸又当妈,靠的就是梁家信条“有信,有心,有信心”。
祖上移居澳门当官的梁家,到了第四代(梁鼎文一代)已经与官场无缘,说是家道中落显得过分了一些,但仅靠骑楼下一间小小的饼家维持整个梁家家业,想想都知道是很辛苦的事情了。
虽然当时(60-70年代)受香港经济腾飞带动,持续增多的香港游客增对澳门杏仁饼伴手礼需求也直线上升,澳门杏仁饼业迎来了第一次商业黄金时期,但梁鼎文一家也就仅仅达到了基本安稳的水准。
梁家三代人口众多,养活所有人其实是一份不小的开支,作为长子的梁鼎文夫妇即使早出晚归,手脚不停,仍然难以为继,稍有意外,原来看似家大业大的大户人家,即刻土崩瓦解。
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这句话用在梁家身上,真是再契合不过了。本剧一开头,不仅一家之长梁恒被一直想要买下梁家大屋的死对头苏耀庭气得中风入院,孙子梁家栋(梁鼎文之子)也亦患上急性疾病需要到香港就医,梁家一老一少命悬一线,在医院的每一天都是要花钱的。
为了救人,梁鼎文不得不将家中名画悉数变卖,但这也仅仅是杯水车薪而已,而一向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弟弟梁鼎武还借高利贷欠下赌债,让大嫂宋曼琴(鼎文的妻子)不得不背着丈夫把祖屋变卖给梁家的死对头苏家,才得以挽救一老一小两条人命。
值得一说的是,虽然看剧的时候,我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梁家整个家族的故事主线上,但仍旧被剧中非常多的细节所打动:街道邻里之间的人情味、手工制作杏仁饼的环境和工序、葡萄牙人依仗权力在当时的澳门不可一世… …这些细节都让整个剧更多了一些厚重感。
再比如,梁鼎文夫妇带着新生儿子家栋在码头乘船前往香港治病的情节,就是是澳门-香港水运交通历史一个很好的体现,同时也暗暗埋下了杏仁饼发家的历史契机。
因为杏仁饼从一开始并不是定位为手信礼,而是作为澳门-香港之间中短途水运乘客的充饥之物。水运发达的澳门,经常有香港旅客往返,(当时)4小时的水上时间不算短,赶路的旅客都会在码头购买一些小食物在路上吃。原本只是作为充饥之物的杏仁饼,因为味道浓郁口感松化,不仅在旅澳港人圈子中收获了良好口碑,口耳相传之下,知名范围慢慢辐射到这些人的亲友团,影响力在急速增大。
正因为如此,80年代的梁鼎文才能够靠着一间小饼家(勉强)支撑着一个家族。
但很快,1997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不仅严重打击了香港经济,也严重影响了依赖香港市场的澳门饼业,自然梁家也受到极大的波及。
梁鼎文说以前一天可以卖两百盒,现在卖二十盒都困难,正正是这种历史背景的真实反映。而当初大口气买下梁家大宅的苏耀庭,也不得不面对要将大宅转手给美国人的窘迫。
但即使是这种困难时刻,梁鼎文仍然将饼家坚持下去,“只要有一个人吃,我就继续做下去”,这已经不仅仅是关乎生意经营,更关乎的是一种坚持的信念,特别是前景未来不明的情况下,这种坚持尤其可贵。
更雪上加霜的是,澳门治安也因为处于回归的敏感时期而动荡不安,人心不稳,尤其是各种店家会受到当地黑社会的滋扰和威胁。
开蟹黄粥店的大冠因为不交保护费而被小混混打伤,而黑社会更是和警察勾结敲诈商人,梁鼎文不得不交钱才能把大冠从警局赎出来。
大冠和梁家的关系,正正是梁家“有信、有心、有信心”家训的体现,梁鼎文说,第一炉杏仁饼是酬谢街坊顾客的,这是梁家百年来的规矩。做人就得做饼一样,得把良心摆进去。
邻里街坊所组成的小社区,是每一个小店经营兴家立业的根本,保护对方就是保护自己。
即使是对自己一事无成的弟弟,连父亲也放弃了,他也没有放弃,安排工作和婚事,每一件事都安排得妥妥当当的。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铺垫,在父亲死后,梁鼎文也自然有能力担得起整个粱家,成为真正的“一家之主”。在我看来,剧里的角色,每个单拎出来看,都是非常有说服力的。
《澳门人家》从1987年开始讲起,前面几集都是聚焦在澳门回归前的时期。
在这十多年里,梁家的命运也随着杏仁饼业的发展起伏动荡不堪,长者病重,幼儿重疾,祖宅被迫变卖,家庭破裂,都是澳门杏仁饼业在初期小规模作坊和金融危机中,处于行业之中的小人物必然要面对的真实的艰难生活。
但即使在动荡的时代被生活暴击,梁鼎文仍然坚持良心做人做饼,最终在逆境中成就一方事业。
我想我会继续追下去,看看1999年澳门回归之后,梁家饼业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杀出一条血路,再拿回粱家老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