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对艺术的“伟大”胜利

终于找了个时间看《图雅的婚事》。
尽管这部影片能让人看到一股粗砺的优美。尽管一种哀伤的情绪会裹着影片那种生涩的普通话滚滚而来。尽管我早知道它斩获了金熊奖。但还是觉得这是一部笨拙的艺术片。
说其笨拙。 是因为你能看出构思的印记和作者刻意于艺术的方式。
影片中的两个主要男性角色森格和巴特尔都是典型的符码化的人物。
森格的摩托车、三轮车、大卡车、马,种种工具的流变,寓言了一个人想死死地抓住婚姻,但却一遍遍地被玩弄,直到他告别了机械,回到了本真,才发现爱情是一种自然界的产物,不是工业化的产品。在他扔掉到了道具,扔掉了机械,用生命去掘一口井时,爱情尽管没有像井水那样汩汩而来,但图雅的内心却在一点点地被炸药点燃。
巴特尔更是如此。他是一个缺失者。一个近乎失去所有能力的男性牧民,一个“屁牧民”。一个男性魅力甚至是男性功能的缺失者。他唯一能够把握住的,就是一点父爱,一点近于无奈的宽容,和他曾经辉煌的男性历史。
不止于人物。整个影片还表现出了一种对艺术的极度追求,它在过分地玩味“文艺”和“文艺”的特质,它在过分地夸大生活中的反差和人物命运的反差,虽然我不能说这也是一种功利的表现,但还是认为这种方式是值得商榷的。
让我们看看这些极端表现吧:
图雅的生存状态是极端的。男人打井残疾了。三十公里外的井里也快没有水了。孩子还小。图雅因为仗义救人,腰椎受伤几近残疾。她除了一点不多姿色和人品什么都没有了。
图雅的追求者一宝力尔的人生历程是极端的。一挖石油的大款。四次打井才出来油,人生曾经几近崩溃,一屁股债老婆也离弃了他,但终于在他选择自杀的一刻,油冒出来了。他的人生座右铭是上帝的一句话:人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自杀。他暗恋图雅17年,在似乎显现不出有任何信息传递的状况下,从省城跑到图雅家要实现他多年的心愿。
图雅的追求者二森格也是如此,妻子一遍遍地给人跑,因为有无穷的欲望,森格穷尽所有财产也满足不了她。但森格又是这场婚姻没有理由的捍卫者,他的人生就是为了满足老婆的欲求而存在。但妻子最终还是跑了。
图雅的追求者三(一个叫什么普的男人,想不起名字了)。一味地听话,是个连酒都不敢喝的牧民,懦弱到一切都要听从长辈意见的地步。他可以说是为了制造戏剧效果而“诞生”在影片中的。
为实现感染力故事的构思也是构端的。
巴特尔被安排入住的敬老院几乎是痴呆者的家园。
宝力尔为了得到图雅连见死不救的心都有了。
森格为了打井差一点就给炸死了。
图雅在极近绝望的时候,森格终于离了婚回来了。
如上种种,无一不是戏剧效果和“艺术”诉求的实现者,是影片的推动因素,是文艺精神的“精确”诠释。
而这也使影片丢失了自然而然的抒情,进入一种人为的抒情中。
不客气地总结,它是奔着所谓艺术去的。它所采用的方式是极端的,靠刻意的技术来完成的。这种方式如一些商业电影的生产形态其实是一样的,某个节点的某个程式、某种人物某种情态,都是非自然的流露。只不过诉求不同而已。而且某种程度上说,这种方式,是张艺谋式一根筋的另一个版本。只不过题材不同,人物不同而已。
在观看这部影片的过程中,我多次地联想到米哈尔科夫和他的《套马杆》,如果大家有兴趣,不妨找来比较一番。
缘此,有关于这部电影导演的王全安的评价,我的看法是,他是一个聪明的导演,有艺术感觉的导演,但也是一个有点匠气的导演。
最后,特别要补上一句,这部电影并不难看,也并非不感动人,我只是说了一种看法,而且这是些有些苛刻的看法,还是希望大家看看电影自己做个评判。
尽管这部影片能让人看到一股粗砺的优美。尽管一种哀伤的情绪会裹着影片那种生涩的普通话滚滚而来。尽管我早知道它斩获了金熊奖。但还是觉得这是一部笨拙的艺术片。
说其笨拙。 是因为你能看出构思的印记和作者刻意于艺术的方式。
影片中的两个主要男性角色森格和巴特尔都是典型的符码化的人物。
森格的摩托车、三轮车、大卡车、马,种种工具的流变,寓言了一个人想死死地抓住婚姻,但却一遍遍地被玩弄,直到他告别了机械,回到了本真,才发现爱情是一种自然界的产物,不是工业化的产品。在他扔掉到了道具,扔掉了机械,用生命去掘一口井时,爱情尽管没有像井水那样汩汩而来,但图雅的内心却在一点点地被炸药点燃。
巴特尔更是如此。他是一个缺失者。一个近乎失去所有能力的男性牧民,一个“屁牧民”。一个男性魅力甚至是男性功能的缺失者。他唯一能够把握住的,就是一点父爱,一点近于无奈的宽容,和他曾经辉煌的男性历史。
不止于人物。整个影片还表现出了一种对艺术的极度追求,它在过分地玩味“文艺”和“文艺”的特质,它在过分地夸大生活中的反差和人物命运的反差,虽然我不能说这也是一种功利的表现,但还是认为这种方式是值得商榷的。
让我们看看这些极端表现吧:
图雅的生存状态是极端的。男人打井残疾了。三十公里外的井里也快没有水了。孩子还小。图雅因为仗义救人,腰椎受伤几近残疾。她除了一点不多姿色和人品什么都没有了。
图雅的追求者一宝力尔的人生历程是极端的。一挖石油的大款。四次打井才出来油,人生曾经几近崩溃,一屁股债老婆也离弃了他,但终于在他选择自杀的一刻,油冒出来了。他的人生座右铭是上帝的一句话:人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自杀。他暗恋图雅17年,在似乎显现不出有任何信息传递的状况下,从省城跑到图雅家要实现他多年的心愿。
图雅的追求者二森格也是如此,妻子一遍遍地给人跑,因为有无穷的欲望,森格穷尽所有财产也满足不了她。但森格又是这场婚姻没有理由的捍卫者,他的人生就是为了满足老婆的欲求而存在。但妻子最终还是跑了。
图雅的追求者三(一个叫什么普的男人,想不起名字了)。一味地听话,是个连酒都不敢喝的牧民,懦弱到一切都要听从长辈意见的地步。他可以说是为了制造戏剧效果而“诞生”在影片中的。
为实现感染力故事的构思也是构端的。
巴特尔被安排入住的敬老院几乎是痴呆者的家园。
宝力尔为了得到图雅连见死不救的心都有了。
森格为了打井差一点就给炸死了。
图雅在极近绝望的时候,森格终于离了婚回来了。
如上种种,无一不是戏剧效果和“艺术”诉求的实现者,是影片的推动因素,是文艺精神的“精确”诠释。
而这也使影片丢失了自然而然的抒情,进入一种人为的抒情中。
不客气地总结,它是奔着所谓艺术去的。它所采用的方式是极端的,靠刻意的技术来完成的。这种方式如一些商业电影的生产形态其实是一样的,某个节点的某个程式、某种人物某种情态,都是非自然的流露。只不过诉求不同而已。而且某种程度上说,这种方式,是张艺谋式一根筋的另一个版本。只不过题材不同,人物不同而已。
在观看这部影片的过程中,我多次地联想到米哈尔科夫和他的《套马杆》,如果大家有兴趣,不妨找来比较一番。
缘此,有关于这部电影导演的王全安的评价,我的看法是,他是一个聪明的导演,有艺术感觉的导演,但也是一个有点匠气的导演。
最后,特别要补上一句,这部电影并不难看,也并非不感动人,我只是说了一种看法,而且这是些有些苛刻的看法,还是希望大家看看电影自己做个评判。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