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假设均基于我邪恶的心灵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Ⅰ/ "LOVE" 也许在我眼里“love”并没有传说中的高贵。站在医学的角度,可以扯上一堆荷尔蒙、多巴胺之类的玩意——实在难以理解,所以我站在一个普通人的角度:所谓“love”不过是人类使自己“感觉良好”的手段之一。恋人爱彼此的音容相貌,亲人爱共同的血缘基因,朋友爱相处时的舒适或进取。想象一下你迷恋的对象比现在矮20公分,胖20公斤,你还爱慕祂吗?就算你再怎么与父母的价值观相违背,父母还是爱你,因为独生子女政策让他们没得选。 David对妈妈Monica的爱是无条件的,烧在硬盘上的——不辩善恶,不识美丑。电影中的Monica美丽温柔,让David的爱变得美好而易于理解。如果这部电影到了我手上,妈妈绝对不是这么漂亮了,请想象ONE PIECE中的Mr. 2。(笑) 不妨假设这个设定的本意是这样:David对Monica的爱正是模拟现实中的亲子血缘之情,天生和无条件的爱。 根据这个假设继续推理,David的俄狄浦斯之路。 无条件的爱值得珍惜吗?值得同情吗?这似乎是一个道德问题。如果当初并非为父母所生,而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一只小猴子,即使孩子还是一样的孩子,父母还是一样的父母,只怕都懒得互相看一眼。 无条件,是否同时意味着愚昧呢? Ⅱ/ 轼父娶母 奥地利的弗洛伊德曾提出这样的理论,每个人(异性恋者)第一个恋爱对象都是双亲中的异性,因此而产生的强烈独占欲令他们极力想把双亲中的同性排除出家庭之外。这就是传说中的俄狄浦斯情结。弗洛伊德认为儿童是有性欲的,但是没有性能力。鉴于弗洛伊德治学素有武断和不严谨之名,我们完全可以认为他纯属扯淡。但是不妨假设他的童年性欲论成立——也许是这种不平衡导致了独占欲的极端强烈。 再回扯到AI。既然这部电影认为人工智能可以模拟出爱,并且以此暗示了现实中的孩子之爱父母,因此俄狄浦斯情结自然无法避免的产生了。 David进入Monica家的情节是典型的俄狄浦斯温床:父亲“带来”了孩子,母亲“启动”了他,孩子认为父亲在生育中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顺理成章的,David恨“父亲”Henry,恨“兄弟”Martin,只深爱“母亲”Monica。 结局处表现的很明显,完美的一天中david终于将讨厌的父亲和兄弟从生活中剔除,和母亲永远幸福的一起沉睡。 那一天中男孩的成熟和母亲的慵懒看得我浑身发毛,实在无法认为这是纯粹的亲情了。 Ⅲ/ 自杀程序? David最让我觉得很“人”的一场,是因为绝望而落海的一幕。这种行为大概可以理解为自杀。一旦被父母抛弃或者父母死亡,David只能被送进工厂销毁电影中并没有提到这款机器人有自杀程序,只有机器人做了程序以外的行为,才真正能成为“人工智能”,但自杀这种行为的特殊性,或许就证明了David已经不仅仅是AI,他已经具有人格。可以说,那时候的David已经是一个真正的男孩,而非机械了。
[8012年穿越补充,看看现在西部世界、底特律变人的机器人为什么自杀,因为他们已经具有人格。人格就是半神性,介于野兽和神灵之间的位置。所以我觉得自杀很美。] Ⅳ/ 机器情人 机器情人(Joe)这个角色其实很适合Jude Law。这个演员过于标致的长相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他事业的障碍了,而机器情人的身份正好给了这种不现实的美貌一个完美的借口。 David是一个可悲的孩子,Joe则是一个可悲的成年人。成年人不再困于俄狄浦斯,他们在Rouyh City如鱼得水。正如 Joe的最后一句话"I am, I was",存在感、成就感是唯一的追求。对于爱的理解也足够透彻,他知道人们爱的不是他,而是他为他们所做的"they love what you do"。 其实这个世界本没有公平,更没有不公平。人类爱机器人讨好的行为的,机器人爱人类的对他们的爱所以竭力讨好;父母爱子女所继承的血缘,恋人爱彼此的音容形貌;吝啬者爱获取,牺牲者爱付出——只为感觉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