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怪夜太黑,隐约有种堕落的美

在还未观看此片前其实已经在网上看了很多熟悉不熟悉的影评人写的关于此片的评论,普遍看来口碑不佳,但是在与朋友亲自观看之后却觉得多数评论把此片抨击过头了,《夜宴》虽没有达到期待的程度却也未差到某些评论中所说的那样,精彩之笔在影片中还比比皆是,我想对于任何影片都不能因为其中的瑕疵而忽略了整部影片的成就,并且相对于之前的《英雄》《十面埋伏》《无极》几部电影来说,《夜宴》没有成为那种流于表面仅仅只是给观众带来的视听刺激那样的电影,至少它以一个完整的故事讲述了欲望、权力、背叛、复仇、爱情与争斗,当然这个故事讲的是否大家都喜欢,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毕竟,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故事不用说大家这些天听也听烂了,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换换人物和背景可以放在日本的战国时期也可以放在任何国家任何时期你就是换成一群大小狮子也不是不行,反正每个国家每个宫廷里都可能发生王子复仇这样的故事,这次我们看到的故事是发生中国的五代十国。影片一开始的旁白就介绍时代背景和主要人物,这方法其实很俗但也很容易直接简单的让观众对电影的有了个最初的了解。
章子怡扮演的婉儿人物性格及心理是极其复杂的,对无鸾她爱意绵绵却也恨其不争,她几次三番的救下这个男人有几次逼迫这个男人她在这个男人面前可以颤抖的掉下眼泪也能狠狠的质问无鸾:“太子不应当是杏花春雨浸泡出来的寂寞歌手,而应当是君临天下、雄视四方的男子汉”;对一前一后把她霸占的两帝,她强压内心的愤怒痛苦选择了顺从(固然,在那个人心复杂的宫廷中她也别无其它选择),其实也是为了完成自己更具野心的报复;对青女,她的嫉妒之火也如同她对爱对权势的欲望之火一样雄雄燃烧着,还有面对殷氏父子面对朝中群臣,这个女人一步一步有条不紊处理事情的能力也着实让人惊讶,难怪她扔掉太子的面具,因为她根本不需要戴着面具来演出。这个寂寞又欲望极强的女人被章子怡刻画的非常到位,我想也许自己今后会以另一种眼光来审视她今后的演出了。
而被婉儿爱着的太子无鸾,我实在是不好对这样一个男人说什么,坦白的说他的性格就注定了他的之后的死亡,他优柔寡断又患得患失,无论是对自己的生父还是那个杀了他父亲又占有了与他从小青梅竹马的婉儿的叔叔或者对单纯执着的爱着他的青女他都一次次的暴露出他人性的弱点,难道他真的就清高的以为自己是个清高的艺术家吗?可是他也没做到,他是个不太有用的复仇的王子,吴彦祖扮演的这个角色是个让人爱恨不得的男人,纵然他俊郎的面容也无法掩盖他人性的苍白,吴的表演也在水准之中,或者看多了文艺片中的他觉得这个王子由他来扮演也是再适合不过的人选了,他有这样的气质。
再说说葛优扮演的厉帝,我想这部电影中被人赞扬的最多和被人批评的最多的演员都该是他了,由于大家都看惯了他以前在喜剧电影中扮演的那些充满幽默和调侃气息的人物形象,怕是都很难接受此刻成为一个有着心狠毒辣霸气十足的帝王造型的他吧!于是当他一张嘴观众就忍不住想笑,不少台词从他的嘴里说出来也成了观众笑场的理由,但是平心而论葛优此次的出演或多或少也让观众看到了他作为一个出色的演员给予角色的另一种可能,这个皇帝不仅仅只是杀杀人谈谈情那么简单,在最后我看他喝下那杯独酒倒在婉后身边时我还真的被震住了,此君绝对人格分裂,从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帝王到一个为爱的女人而死的男人,倒还真应了前面他说的那句话:“江山美人,是千百年来历代君王的困惑。以前我不困惑,不过见到你后,从今夜我开始困惑”,葛优的演出绝对是精彩的,只是他之前塑造的形象太深入人心了,成也厉帝败也厉帝,也许,那身盔甲他真的撑不起,可是换了别人又能撑起吗?
还有殷氏一家,殷无常的深算,殷隼的野心,青女的单纯,一家三口,每个人都性格分明,让人过目不忘,虽然在人物的设置上每个人都显得不是那么尽善尽美,甚至可以有观众和评论把每个人物拿来分析都得出了人物性格矛盾举动奇怪动作前后不一,可是看的出导演和编剧是下了功夫的,骂也好赞也好,观众都记住了他们。
叶锦添这次的为《夜宴》设计的美术造型承接了他一贯细致作风,所有宫廷内的装饰都显得美伦美奂、精致无比,同《英雄》《无极》中大片张扬平铺的色彩来看,《夜宴》也许显得小气了些,大片的黑色其实都是景物本身置放在空旷的场景中纵深的感觉所赋予的自然的色彩,黑与红的搭配突显出了宫廷内部那种神秘阴森、疏离又暗藏杀机气息,又如中国传统漆器中黑与红的搭配其实对表现古朴正是合适,再加以局部的金色勾勒完美的体现了宫廷的华美之感,而人物的造型方面亦是有所突破,无论是服装还是个人的形象都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葛优的胡子、章子仪的眉毛、还有黄晓明的将军气魄,演员从出场到到结束其实我们都是能看出人物在装束和造型上的微妙变化,就如同人物本身一点点的改变一样,传统的美的东方的美学观都在电影中体现的非常到位,或者有人翻出一系列的历史文献和资料来指责服装、布景以及人物的造型与历史的失实,可是电影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加工和参照,任何设定都是出之历史,但是又区别与历史,美的东西是确实存在的,何必要学术化呢?毕竟这不是一部历史的正剧。
不知道为什么这次袁和平挂了个监制的名字,而动作指导成了袁家班,是不是袁老爷子老了腿脚不利索了,所以把那些费劲的事都交给了别的人。影片开头不久羽林卫在越人桥刺杀太子一段的打斗还是比较吸引观众的,在经过了《卧虎藏龙》《十面埋伏》等几部电影的竹林打斗场面后还能把这个场景拍出新意倒也真的需要一点水平,黑色着装的羽林卫在碧绿的枝叶尖上串下跳的砍杀着,白色的舞者轻盈的避开回击可还是免不了一个个被砍杀,说起来,他们更像是在等待着死亡的眷顾,那些血溅了一地,舞者白色的衣服被红的血浸染着,黑色的羽林卫黑色的刀刃上还未冷却的血一滴滴的掉下,不知道老冯是不是也想得到一个中国的暴力美学导演的称号,让杀人与被人杀瞬在间都显得这么诗意。不过总的本片的动作场面并不是特别值得赞赏,许多动作场面也许有眼熟的感觉,并且有些打斗真的只是为了增加影片的视觉刺激而强生出来的打斗,不要也罢,但话又说回来,无论打斗场面出彩与否这些都与影片的美术、音乐结合的非常好。
谭盾的音乐功底早在《卧虎藏龙》中就让我们赞赏了一次,不过这次,可能批评的声音要多过赞美的声音了,不是说他的音乐不好听,而是在某些时候有盖过剧情本身的嫌疑,太抢了太过了,倒是郎朗弹奏的钢琴让我一次次的感动,而片尾最后张靓影唱的那首歌显然摆脱了流行歌曲与古装片不搭调的问题,记得那歌响起来的时候整个剧院非常安静,大家都静静的听着。
整部戏看下来高潮不断,并没有让人产生离席的想法,但是其中的几次笑场或者在某种程度上也暴露了电影的硬伤,半文半白的一些人物对白难免使观众产生一些想法,并且大段莎士比亚式充满文艺气息的话也备受指责,可是我始终认为这些都能接受都能接受,电影本来就脱胎于莎士比亚的剧作,并且在场景的设置和人物表演方式已经镜头的构图用光等方面都有接近些许的舞台感,那么人物说几句文绉绉的台词又有什么关系呢?怕是换做是文艺复兴时代观众只会是嫌人物的口语还多了点,影片本身的一些设置就决定了影片不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其间甚至还能看出一些超现实主义情节的表现(如影片开头太子与众舞者表演的那段〈越人歌〉,我一个学舞蹈的同学看后大呼先锋、前卫。),我们又何必非要针对这些设置说个不停呢?如果这样的话,倒不如选择去看一个记录片。
也许真的只怪能夜太黑,那些隐约堕落的美或许不是所有人都能看的见和喜欢的,无论如何,这部风格化明显的电影是值得一看的。
故事不用说大家这些天听也听烂了,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换换人物和背景可以放在日本的战国时期也可以放在任何国家任何时期你就是换成一群大小狮子也不是不行,反正每个国家每个宫廷里都可能发生王子复仇这样的故事,这次我们看到的故事是发生中国的五代十国。影片一开始的旁白就介绍时代背景和主要人物,这方法其实很俗但也很容易直接简单的让观众对电影的有了个最初的了解。
章子怡扮演的婉儿人物性格及心理是极其复杂的,对无鸾她爱意绵绵却也恨其不争,她几次三番的救下这个男人有几次逼迫这个男人她在这个男人面前可以颤抖的掉下眼泪也能狠狠的质问无鸾:“太子不应当是杏花春雨浸泡出来的寂寞歌手,而应当是君临天下、雄视四方的男子汉”;对一前一后把她霸占的两帝,她强压内心的愤怒痛苦选择了顺从(固然,在那个人心复杂的宫廷中她也别无其它选择),其实也是为了完成自己更具野心的报复;对青女,她的嫉妒之火也如同她对爱对权势的欲望之火一样雄雄燃烧着,还有面对殷氏父子面对朝中群臣,这个女人一步一步有条不紊处理事情的能力也着实让人惊讶,难怪她扔掉太子的面具,因为她根本不需要戴着面具来演出。这个寂寞又欲望极强的女人被章子怡刻画的非常到位,我想也许自己今后会以另一种眼光来审视她今后的演出了。
而被婉儿爱着的太子无鸾,我实在是不好对这样一个男人说什么,坦白的说他的性格就注定了他的之后的死亡,他优柔寡断又患得患失,无论是对自己的生父还是那个杀了他父亲又占有了与他从小青梅竹马的婉儿的叔叔或者对单纯执着的爱着他的青女他都一次次的暴露出他人性的弱点,难道他真的就清高的以为自己是个清高的艺术家吗?可是他也没做到,他是个不太有用的复仇的王子,吴彦祖扮演的这个角色是个让人爱恨不得的男人,纵然他俊郎的面容也无法掩盖他人性的苍白,吴的表演也在水准之中,或者看多了文艺片中的他觉得这个王子由他来扮演也是再适合不过的人选了,他有这样的气质。
再说说葛优扮演的厉帝,我想这部电影中被人赞扬的最多和被人批评的最多的演员都该是他了,由于大家都看惯了他以前在喜剧电影中扮演的那些充满幽默和调侃气息的人物形象,怕是都很难接受此刻成为一个有着心狠毒辣霸气十足的帝王造型的他吧!于是当他一张嘴观众就忍不住想笑,不少台词从他的嘴里说出来也成了观众笑场的理由,但是平心而论葛优此次的出演或多或少也让观众看到了他作为一个出色的演员给予角色的另一种可能,这个皇帝不仅仅只是杀杀人谈谈情那么简单,在最后我看他喝下那杯独酒倒在婉后身边时我还真的被震住了,此君绝对人格分裂,从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帝王到一个为爱的女人而死的男人,倒还真应了前面他说的那句话:“江山美人,是千百年来历代君王的困惑。以前我不困惑,不过见到你后,从今夜我开始困惑”,葛优的演出绝对是精彩的,只是他之前塑造的形象太深入人心了,成也厉帝败也厉帝,也许,那身盔甲他真的撑不起,可是换了别人又能撑起吗?
还有殷氏一家,殷无常的深算,殷隼的野心,青女的单纯,一家三口,每个人都性格分明,让人过目不忘,虽然在人物的设置上每个人都显得不是那么尽善尽美,甚至可以有观众和评论把每个人物拿来分析都得出了人物性格矛盾举动奇怪动作前后不一,可是看的出导演和编剧是下了功夫的,骂也好赞也好,观众都记住了他们。
叶锦添这次的为《夜宴》设计的美术造型承接了他一贯细致作风,所有宫廷内的装饰都显得美伦美奂、精致无比,同《英雄》《无极》中大片张扬平铺的色彩来看,《夜宴》也许显得小气了些,大片的黑色其实都是景物本身置放在空旷的场景中纵深的感觉所赋予的自然的色彩,黑与红的搭配突显出了宫廷内部那种神秘阴森、疏离又暗藏杀机气息,又如中国传统漆器中黑与红的搭配其实对表现古朴正是合适,再加以局部的金色勾勒完美的体现了宫廷的华美之感,而人物的造型方面亦是有所突破,无论是服装还是个人的形象都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葛优的胡子、章子仪的眉毛、还有黄晓明的将军气魄,演员从出场到到结束其实我们都是能看出人物在装束和造型上的微妙变化,就如同人物本身一点点的改变一样,传统的美的东方的美学观都在电影中体现的非常到位,或者有人翻出一系列的历史文献和资料来指责服装、布景以及人物的造型与历史的失实,可是电影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加工和参照,任何设定都是出之历史,但是又区别与历史,美的东西是确实存在的,何必要学术化呢?毕竟这不是一部历史的正剧。
不知道为什么这次袁和平挂了个监制的名字,而动作指导成了袁家班,是不是袁老爷子老了腿脚不利索了,所以把那些费劲的事都交给了别的人。影片开头不久羽林卫在越人桥刺杀太子一段的打斗还是比较吸引观众的,在经过了《卧虎藏龙》《十面埋伏》等几部电影的竹林打斗场面后还能把这个场景拍出新意倒也真的需要一点水平,黑色着装的羽林卫在碧绿的枝叶尖上串下跳的砍杀着,白色的舞者轻盈的避开回击可还是免不了一个个被砍杀,说起来,他们更像是在等待着死亡的眷顾,那些血溅了一地,舞者白色的衣服被红的血浸染着,黑色的羽林卫黑色的刀刃上还未冷却的血一滴滴的掉下,不知道老冯是不是也想得到一个中国的暴力美学导演的称号,让杀人与被人杀瞬在间都显得这么诗意。不过总的本片的动作场面并不是特别值得赞赏,许多动作场面也许有眼熟的感觉,并且有些打斗真的只是为了增加影片的视觉刺激而强生出来的打斗,不要也罢,但话又说回来,无论打斗场面出彩与否这些都与影片的美术、音乐结合的非常好。
谭盾的音乐功底早在《卧虎藏龙》中就让我们赞赏了一次,不过这次,可能批评的声音要多过赞美的声音了,不是说他的音乐不好听,而是在某些时候有盖过剧情本身的嫌疑,太抢了太过了,倒是郎朗弹奏的钢琴让我一次次的感动,而片尾最后张靓影唱的那首歌显然摆脱了流行歌曲与古装片不搭调的问题,记得那歌响起来的时候整个剧院非常安静,大家都静静的听着。
整部戏看下来高潮不断,并没有让人产生离席的想法,但是其中的几次笑场或者在某种程度上也暴露了电影的硬伤,半文半白的一些人物对白难免使观众产生一些想法,并且大段莎士比亚式充满文艺气息的话也备受指责,可是我始终认为这些都能接受都能接受,电影本来就脱胎于莎士比亚的剧作,并且在场景的设置和人物表演方式已经镜头的构图用光等方面都有接近些许的舞台感,那么人物说几句文绉绉的台词又有什么关系呢?怕是换做是文艺复兴时代观众只会是嫌人物的口语还多了点,影片本身的一些设置就决定了影片不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其间甚至还能看出一些超现实主义情节的表现(如影片开头太子与众舞者表演的那段〈越人歌〉,我一个学舞蹈的同学看后大呼先锋、前卫。),我们又何必非要针对这些设置说个不停呢?如果这样的话,倒不如选择去看一个记录片。
也许真的只怪能夜太黑,那些隐约堕落的美或许不是所有人都能看的见和喜欢的,无论如何,这部风格化明显的电影是值得一看的。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