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钟帮你解读催眠裁决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帮朋友发一下,她没有豆瓣ID~大概从开拍就在关注这部电影,也知道剧本是从真实案件取材,废话不多说,从案子讲起吧~

更新:心理学专业从业者全面解读《催眠·裁决》👉https://www.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432092267151508#_0
轰动全港的无尸审判!
2011年10月,香港发生了震惊全港的秦嘉仪案,这个夜总会舞女在人间最后只留下了三根头发,然后就彻底人间蒸发。虽然种种迹象都表明秦嘉仪已经死亡,并且凶手直接指向了他的情夫,已婚男士陈文深,更逮捕过他两次,不过都没能定罪。
只因为在香港的司法程序中,想要在没有实体的情况下将被害人定罪,是需要极其充分的环境供证的。
最终这起离奇命案,在香港警察锲而不舍追查了6年后,终于成功被起诉审判,陪审员退庭商议2小时,最终以6:1裁定了嫌疑人有罪……
附送案情链接👉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585666934112942937&wfr=spider&for=pc
其实,在香港的历史上,无尸审判一共出现过三次:
分别是1988年康怡花园烹夫案,
在凶案现场找到些微血迹的1996年大耳窿肢解案,
还有大家相对了解的凶徒坦白认罪2008年援交少女王嘉梅被杀案。
其中,第一个案子和最后一个案子都分别改编过电影,而最后一个案子《踏雪寻梅》还拿下了诸多大奖。
而催眠审判这次,却并没有从定罪审判的角度来处理故事,相反,他利用的是:香港能够成立无尸审判这个前提,逆向思维,讲了一个在无尸体,无证据的情况下,陪审员是否可以依据自己的判断,裁定一个嫌疑人有罪。
这就涉及到了香港司法程序的一个最大漏洞:案例法下的陪审员制度。
很多人其实都知道香港的司法制度是沿袭了之前英国的英美法系,而中国其实是大陆法系,这两种法系从根本上的区别之一,就在于,英美法系走的是案例法,大陆法系是条文法。
所谓案例法:即是指将曾经得到过裁决的案例做为案件的主要裁决依据,经过陪审团集体商议后,最终做出裁决,法官只作庭上引导,裁决监督职能。换言之,只要曾经有过裁决结果,相似的案件,就可以依照裁决作为量刑参考。
而条文法:是指裁决审判主要依据法例条文,不成文即不成法,量刑和审判都必须找到条文出处,并按照程序最终做出裁决。
这两种司法制度,其实各有利弊。关于两种不同制度的探讨,也是这么年来,许多法理学家孜孜不倦的事。
这里只说审判裁决中,提出核心思考:陪审员制的核心价值,在于7位陪审员的独立思考,一旦这些人的思考方式被引导,甚至被催眠裹挟,那么司法公正就成一个笑话,能够操控陪审团的人,就变相成为了杀人的刽子手!
——就像电影中的催眠专家:许立生!

我们跟着电影一起来看看,究竟催眠是否能够干扰别人的主观意志?
以下涉嫌剧透,不想提前被剧透的小伙伴立刻撤退,立刻撤退!!!
有些观众在看完了催眠以后,纷纷感觉催眠太过神奇,甚至可以说是匪夷所思。许立生被要挟在短短90分钟以内,在一个封闭空间以现有的条件来催眠陪审员,是不是可以实现?
如果你看电影的时候足够细心,就会发现,是可以实现的(但需要极为特殊的条件和环境)。
我之所以喜欢催眠裁决这部电影,就是因为这件看似很扯的事情,事实上在电影真正的处理中,却没有采取太过夸张的手法,而是完全依照现实中的真是催眠做依据,完成的这项不可能的任务!
催眠的先决条件:被催眠者需要具备极高的“催眠感受性”——简单解释,就是一个人是否容易被催眠。
这种感受性,是催眠是否能够成功的关键。其实我们每个人自己也可以做类似的测试。
· 手臂升降法
让被试轻闭双眼,双手向前平举齐肩。左手手心向上,想象掌心放着一本厚书,压着左手一直沉;右手握拳并把大拇指向上,想象大拇指绑着一个氢气球,带着右手往上飘。如果被试双手移动,间距加大,说明其感受性高;反之,感受性低。
· 身体后倒法
让被试站立,闭上眼睛,催眠师站在其后方,嘱咐其后倒,并保证已作好保护。若被试毫不犹豫地后倒,说明其感受性高;反之,感受性低。
每个人的催眠感受性是不同的,而在催眠裁决中,有一句关键性的台词:陪审员的成员是被精心挑选出来的!
这句话,其实就是在告诉许立生,这些人在陪审员挑选时,都是相对而言催眠感受性高的。
许立生也是按照这个条件,进行了催眠顺序的选择。
我们看到过的相似的催眠题材,总会发现催眠师要选择某个切入点和催眠机制,来让被催眠者进入自己的催眠情境,这个切入点,其实就是提高“催眠感受”的心理弱点。
也就是——“不自觉去思考和想象的脆弱时间”
这些可利用的情绪多种多样,可以是:恐惧,欲望,隐私,愧疚,病痛,焦虑……
催眠师只要选择对了应对催眠者的脆弱点,就可以引导对方进入脆弱时间,从而极大的提高被催眠者的催眠感受性,从而达到催眠的目的。
所以,许立生在针对每一个催眠者的时候,其实采取了不同的切入点,而他利用的催眠方式,也是显示催眠中,适用性最强的几种。
按照这个理解,其实许立生所做的催眠,一般水平的催眠师似乎也可以做到。这样这个人物的牛逼之处在哪儿呢?
其实,看过电影的小伙伴都会发现,许立生所做的,不是单层催眠,而是双层的。
他在催眠的同时,加入了深层的解开指令。
而这个解开指令最牛逼的地方在于,他解开其他人的同时,也是催眠陪审团里,唯一内应的机制。
张家辉扮演的许立生那三下拍笔,实在是帅裂苍穹!
很多人没看懂,许立生最后是如何催眠最后一名陪审员的,这里导演给了解释:被剪掉了!
应该是涉及到了具体的违规操作,为了不造成效仿所以最终剪辑掉了,不免有些可惜。但是按照许立生之前的所有骚操作,很明显他对最后一名陪审员的催眠早就计划好了。
许立生的催眠,每一个都采取了限定性方式。
1,针对弱点攻击,2,针对欲望点攻击,3,针对病痛攻击,4,针对恐惧点攻击。
不同的催眠切入点,他才去了相应不同的接触方式。
对于敏感的残疾女孩,他温柔得保持了距离,为了卸下对方的心房,他并没有过度接触女孩,反而是先安抚她,最后才进入暗黑系的引导。
对于恐惧赔钱的Amy,他利用的是浅层暗示,并非是强加给她投票指令,而是将投票与她最害怕的金钱利益挂钩,让她自己最终屈服于欲望得深渊。
对于身体有病痛的学生,他很清楚引导对方去幻想疼痛,对方得身体会比思维更快进入催眠感受,也就会诱发对方的病情……
而面对最后一个郑则仕,许立生迟迟到了最后一步才去催眠他,是以为他所采取的办法是自己也极度痛苦的代入法。
女儿是他最大的牵绊,他自己对于失去女儿的可能性都无法承受,如今要他利用这点去催眠郑则仕,很显然许立生自身也要经受一定的折磨。
所以他必须先打乱郑则仕的环境安全感,制造混乱,再逼迫对方追逐自己,肥胖的身体在经过运动后,会产生缺氧和疲累感,事实上许立生的最后一次催眠,是糅合了之前采取的所有方法,是真正意义上的高级催眠手法!
——他将一个催眠感受极低的郑则仕,在经过一系列骚操作以后,成功引导为了催眠感受极高的易催眠人群。
【忍不住大喊三声:许立生好帅好帅好帅帅!!!!
而他对反派大boss的催眠,其实是拆解成了不同的步骤,电影一开头就表现出了反派黑警对许立生的忌惮和幻想空间。
所以许立生在商议庭房间里所有的骚操作,事实上本身就是对反派boss的持续性催眠,他在利用自己的能力,不断深化反派对自己的恐惧心理。
那首大家纷纷反应诡异得不行的配乐,其实也是一样的效果。反派一方面怀疑许立生另有目的,一方面又存在他不过如此的侥幸心态,在这样的心理交织之下,最后在停车场内,黑暗的空间,意外发生的枪战,这一切都是为了打开他的脆弱时间——恐惧。
所以最终,他也被锁在了许立生制造的黑暗空间中,恐怕穷其一生都无法挣脱。
张家辉在制作特辑中不断强调:如果我具备催眠的能力,我会尽可能让身边的人开心。
这是因为他已经充分理解了催眠师本身是个控制情绪的职业,这世上,大部分人的错误决定,根源都是因为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催眠师是一种可以钻入情绪漏洞中,选择性将情绪放大或者平复的可怕职业。
一旦他们试图干扰或者控制他人,那么被控制的人就算再努力,也很难与自己的情绪做对抗。
许立生为什么在妻子产后抑郁就不再催眠,就是因为他在帮助妻子对抗自身情绪的这场战斗中,最后还是输了。
这份失败,让他无法再次面对催眠这件事,也成了他内心的最大遗憾……
综上所述,催眠裁决并非是有些人口中的科幻片,事实上,影片中的所有场景,细节,设计都是精心部署过的。
而张家辉对于许立生这样一个催眠大师的塑造,也绝对称得上神仙演技。
因为心理催眠师必须同时具备能够让人卸下心房的幽默,轻松,温柔,同时也要坚定,自信,敏锐。
这六种特质被张家辉仅仅靠着几场文戏,糅合得淋漓尽致。
综上所述,这是一部难得的好电影,题材新颖,节奏手法舒服,涉及到催眠的知识点也都是有理有据,等下补充心理学的朋友的repo,看了也表示设计得很科学~
看了的小伙伴可以多多向身边的朋友推荐~还可以2刷3刷无数刷~更多细节等你来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