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袭的你,如此作呕——这才是真正的沉睡魔咒!(1031最终说明)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此文于10月30日作补充。因底下评论已无法控制所以过后笔者不会再理会混战,各位请尽情随意发泄情绪哈,但依然欢迎私信探讨。P.s.:对本文的修改绝不包括删除原先存在争议的语句表达,只是在保持原文意思的基础上作一定论据补充说明。)
【31日最终补充:一夜之间突然多了5000个踩,以及上百条私信,我去好评帖子看到很多顶“有用”都是刚注册的小号,看来很多不知哪来的人正式涌入了豆瓣发动攻势哈。心疼豆瓣,注册不像虎扑那样存在门槛,资本公关控制也简单。我不介意,也不反对,甚至大家的评论我也没时间看,反正这电影对我一普通观众来说已经是过去式,生活依旧过。只是想说如果你们想把此贴踩下去,还得再努力加把劲咯,加油啊~】
以下原正文:
我哭了——没错,是难看哭了。
为了防止粉丝不看内容便一股脑说我故意黑,首先在开头申明一下:导演基本功底绝对过硬,拍摄艺术方面在我一个外行人来看是非常优秀了。周冬雨、易烊千玺以及诸位主演这次的表现都全程在线。其中易烊千玺确实超出了我的预料,甚至可谓惊艳,潜力展现出来了,未来可期!而周冬雨毫无疑问最佳,已经成长到名副其实的影后级别的表现,hold住了整个人物,她为拍摄这部电影所作的牺牲也让我敬佩。可惜,演技和镜头语言是整部电影唯二的优点,其中只有演技对得起全程135分钟大银幕,而这个故事绝对配不上主演们用心的演技。
再多嘴一句,我绝不会“绑架”喜欢这部电影的观众,也不会用“水军”此类词语——即使你们的确是。如果你发自内心觉得电影好看,我是羡慕你的,谁不想看一部好电影呢?尤其是期待已久的,感觉花的钱也值了是吧! 进电影院的时候,我与你们一样,也是怀着期待与好奇的心情。可能不同的只是我并非以粉丝的身份。
我等待着各位过来凭理据说服我反驳我(因您的合理反驳评论很有可能被淹没于如汪洋大海的茫茫唾沫下,所以如果有想和笔者讨论的欢迎私信)。同时我也欢迎所有无脑喷我的留言,不会删除(至于回不回复则看个人心情咯),不过恳请想喷我的不妨看完全文再喷?只需要花五分钟而已。不然我只会觉得很荒唐可笑:-Dhhh。
不用只看了个标题就指我是针对原著却来给电影打低分,事实上往后看你们就知道“原著抄袭与电影责任之间关系”只是我在最后才提到的问题,前面一大段说的都没有论及到抄袭,只在谈电影本身的问题。
回归到电影本身,首先我想请问一下,影片定位是什么?是校园暴力?青春言情?还是高考生活?悬疑推理?亦或“致敬”《嫌疑人X的献身》与《白夜行》?
在这135分钟内,定位显得非常迷离且散乱——当然了,观众的解读是对作品的“再创作”,一部作品最终呈现给观众的模样可以是没有被固定限制的“定位”,通常这类作品比较两极,不是很好就是很差,但是作者在创作时的出发点是不能没有“定位”意识推动的,而在这部电影中我就感觉不到这一点。待我慢慢解释,先让我们观众的眼光聚焦于它的宣传旗号:校园暴力、现实题材。
我本身就是一个极度喜欢且大力推崇现实主义电影的观众。我认为电影是有力量的,电影必须是有力量的,它能推动社会的发展是再好不过的。我希望校园霸凌、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相关问题能够愈发引起重视,但我认为以这部电影为标志并不是一个恰当的方式——请往下看。
整部电影是以这么一个敏感且“注定本身就有一定加分”的题材为主打,它打着校园暴力的题材口号,从一开始就告诉你有一女孩跳楼自杀,然后引出同样深受校园暴力其害的周冬雨,花了些许笔墨讲述她在校园与校外遭到的暴力侵犯,然后她遇到了不知因何原因同样遭到挨打的易烊千玺,从此二人在不断磨合间开始了互相保护——其实前60分钟的故事没什么问题,你想作一个校园暴力的铺垫,首先讲述反派有多狠,以美丽的外貌与蛇蝎心肠加强形象的反差(多嘴一句,外貌有点像Angelababy,没别的意思),而清纯却家境惨淡的主角又有多惨,通过冰冷又直接的镜头煽起观众的情绪。
好了,该打的打完了,该有的伤痕妆也化好了,那么紧接着呢?要知道,这些都是表面,并不是说你拍几场校园暴力的直击现场就可以称之为“关于校园暴力的现实题材电影”。何为“关于”,就是你必须有能力与心思透过现象去挖掘本质,透过表面找到内在的原因。
而当我一心以为男女主与警方这两条线接下来该开始针对校园暴力现象作深入探讨引人思考,并以现实的数据情况作基础巩固说服力的时候,情节居然开始讲述男女主的调情了?!这时候我就有种药丸的危机感了。
而且前期节奏相对比较缓慢,不是一部商业片应有的节奏推进。当然这不是大问题。
我意思不是说你要拍成纪录片,也不是说你非得按照我的想法去进行,但你既然蹭得上这个社会话题,就要有相对应一定的责任吧。而接下来你对话题的浅尝辄止以及环节间的断裂感的确让我感觉颇为违和。
可惜还是我低估了编导离题的能力,完全没想到在青春言情的突变画风下居然还能填充了一堆莫名其妙的高考片段?!
你弄那么多尴尬的高考片段和主题有关?能引起或辅以什么共情?
可能有人会这么说(同时也是我在观看时候对编导意图的猜测):这是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这是本土化的尝试,证明了这是只有中国才拍得出来的电影!
我寻思你这是《银河补习班2》?你这部片的主旨是讲中国的教育问题吗?是让我们怀念高考青春?原谅我看不出来诸如“呐喊助威、拍毕业照、考试现场”这些出现多次的片段与校园暴力到底有何关系,你单独拿暴力事件出来,再另外单独拍几个中国高考现场,血肉与骨架完全不嵌合,这叫什么“中国化的校园暴力”?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以校园暴力、未成年人暴力为题材的电影作品。我知道在中国不多,能上映也很难,但你真要拍一部仅属于中国的校园暴力电影,是不是应该切入与校园暴力相关联的中国情况。你有站在加害者角度客观且冷静地深究暴力行为背后的心理问题原因吗?你有讲述过加害者是在怎样的一个环境下成长的吗?你有了解过家庭、学校、社会对她产生了什么影响吗?你有讨论过现在我国法律和社会机制在相关问题上处理的弊端吗?没有!不过蜻蜓点水,一瞬即过,是非常浅层且敷衍的。如果说从中能引发很多人的思考,说实在的不过只是脱离了电影大家凭个人经验感性而发的脑洞而已。电影本身主要只是说了反派有多狠,周冬雨的脸有多惨,我却完全无法产生共鸣,因为你给不了我一个她们的形成来由。为何魏莱这样一个有能力且有心思考北大的复读生,家境富有,过去也汲取过一定程度的惩罚教训,当下距离高考两个月还有心情与脑子去霸凌别人,而且霸凌对象还是全级前十受到老师特别重视的陈念?为何自己受侵害都不敢吱一声的陈念在回家路上看到社会混混在打架竟然会不顾当时情况便一股脑报警,过后自己再被欺负时又变懦弱?比较矛盾,人物就像导演的符号,她们只知道要这样做,而不知道为何会这样做。不存在无来由的行为,尤其在校园霸凌、恶性犯罪这方面,这是难以令人信服的,所谓“无来由”只是你没有能力挖掘到来由而已。而我,同样不是要how,而是要why!
OK,无所谓,如果你没有能耐深入挖掘这些因素,那不如在另一面——亦即如开头的暴力行为表现部分——通过适当的艺术加工令它的张力更强一些,对观众的冲击更大一些?通过简单粗暴的观感体验“强迫”观众直面暴力的残酷与黑暗,也能引导情绪的波浪。
但是,仍然没有做到。
其中所用的暴力表现形式不过是在网络上散播讯息,镜头一闪而过,又或不断跟踪你暴力你,这都是在诸多校园暴力题材电影中很普遍很基本且应有的表现。
校园暴力除了热暴力,还有冷暴力,现实中暴力的形式手段有很多种,而在本片中呈现的更像是未曾在生活中经历或了解过,仅仅从新闻或其他媒介加上主观的想象形成效果。
还是说回如何加工吧?我也说不清楚,但我相信如果用一些例子来说明对比,大家会有更清晰的认知:
例如同为相关题材的韩国电影《记得我》,同样不是一部优秀的电影,它主打最后的反转,所谓“未成年人暴力”只是作为背景,没有深入探讨的意图。但是它在暴力的呈现方面能引起我来自心底最原始的愤怒,引起一种意欲亲手手刃恶人的冲动;
再例如《小委托人》,小男孩临死前相机拍摄到的那一幕,是无比具有张力的;
《白小姐》中女童的惨状同样……
其实优秀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无论是校园暴力,还是其他社会暴力事件题材的电影,可拿来参考的实在太多了,在这里只是举了几个我个人近期观看过的,且认为没有对社会问题作严肃钻研但非常能引起共鸣的作品。它们的优秀就在于针对“暴力”这一点进行感染力最大化。
如果你不想或不能作太严肃深刻的探讨,就最好在这方面有能引起观众情绪的表现,或者尝试走《药神》《嘉年华》《狗十三》的结构,因为它们的成果都比你现在要显得更加出色。可惜,本片没有……
影片过了一半的时候我就有种感觉,整部电影仿佛都在围绕着核心兜圈子,无奈核心包围得相当紧实,而你仅仅隔靴搔痒刺不进去。我不怀疑导演的硬实力,镜头等各方面都处理得不错,但在这样一个情节发展下,反而让我觉得架空了现实,地基不够牢固,而开头周冬雨阴沉着脸如行尸走肉走过去为自杀女生盖衣服只是导演的一种故作深沉。
而且很奇怪的,故事背景是在2011年吧?那时候智能手机还没普及,微信也未普及,电影中很明显是借鉴过别的近年相关题材片段的手法而不考虑实际情况就使用了。
其次,不要说什么“你经历过校园霸凌,或者你经历过高考,你就会对这电影有同感”之类的言辞。一部优秀的老少咸宜商业电影拍出来不仅仅只是给“特殊人群”看的,为什么我一定要经历过才能有共情呢(甚至,我经历过也没有产生共情)?你既然拿得出这样的理由来帮电影说话,也就证明它本身的影响力是具有局限性的。一部作品如果真的有能力,它无论涉及谈论的是哪一方面,无论观众读者是否有过类似经历,都是能产生足够共鸣的!
所以,这不仅不是一部“中国化的校园暴力”电影,也不是一部合格的校园暴力题材电影。
不要拿什么“广电总局”为借口,据我所知本片只剪了3分钟左右,剩下了135分钟。刚开始还有点惋惜,看完之后我甚至认为剪得还不够,到100分钟就差不多得了,也不会让我如坐针毡。如果编导真的有实力,即使在不分级的限制下,也不应该呈现如此糟糕的故事。为什么近年中国的现实题材仍有那么多好片子诞生,而你不能呢?如此糟糕的故事呈现,绝对无法拿别人当挡箭牌。
但它的糟糕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真是“剑走偏锋”,完全没有想到接下来的剧情走向竟达到令人忍无可忍怒发冲冠的发指地步。
后段才发现,原来校园暴力只是个背景幌子,更离谱的是直接融梗两部在中国如火如荼的畅销小说,电影与其套路结局、表现形式基本都一样,属于极不讨喜的投机取巧,换汤不换药,我不得不全程司马脸以表尊敬。
我不是东野粉,但八年来东野的作品我看过非常多。《白夜行》与《嫌疑人x的献身》我早在2011年便已经将小说看过,之后改编的中日韩影视版亦同样,我甚至连韩雪版音乐剧《白夜行》也看过,且不止一遍。
双栖共生的关系、过失杀人后帮忙处理尸体的情节、不在场证明的设定、装作跟踪狂投案顶罪的发展、女主良心过不去最终自首的结局——如果情节只是有一到两处与别的作品相似,那倒可以理解。但在一部作品里看到与另外一位作家的两部代表作重复率如此之高,就难再说是巧合。而且最重要的是,本片中虽然是换了一个背景(背景不同当然不能证明什么,如果连背景都相同才能定义为抄袭就实在太愚蠢无耻了,所以说什么逐字逐句比对是不可能的,多数人还是缺乏这个意识),但我们必须透过文字的组织看到后半段主线逻辑的核心结构、发展的推动因素、对梗与设定的运用方向、行为与词语背后的内因含义,如果你喜欢读书(最好是推理方面的小说),甚至自己原创过文学,应该更能以同理心明白我的意思。恕我直言不讳,这不是致敬,也不是借鉴,它就是在抄袭东野圭吾的《嫌疑人X的献身》与《白夜行》!
首先说明一下,我现在知道这部电影改编自玖月晞小说《少年的你,如此美丽》。此书在豆瓣的评价已被多人指为抄袭,且这位作者过去绝大多数的作品都有与原著直接作对比的抄袭实锤,是真真正正洗不了的。抄袭是愚蠢的融梗,融梗是伪装的抄袭。“融梗”一词本义就是网文为逃避法律责任游走在灰色地带而发明的技术。我真心奉劝拿“新华字典论”“高考作文论”等等荒谬类比的诸位先去了解下什么叫做著作权法的概念再来敲键盘吧!很多人都知道,在这方面的法律界定是很模糊的,但绝不是说法律没有作出明确判决,或者你根本没有起诉就代表它是正当的,公道自在人心,情理与法理的矛盾是永远存在的。当然了,你或许会说小说是小说,电影是电影。那么,改编抄袭作品的电影就没有责任了吗?我认为不是的。如果说在电影组不知情的情况下拍摄,那或许情有可原;问题在于易烊千玺为白夜行点过赞并推荐东野圭吾三大作的历史证据确凿,且从电影画面安排来看剧组对两部著名作品不知情的可能性不高。
近日导演曾国祥再次出来表示他没有看过《白夜行》,但是在拍电影前知道原著是存在争议的。
而我在看这部电影之前完全没接触过《少年的你,如此美丽》,也丝毫未曾了解过它与东野的关系,但在观影过程中,剧情自然而然就令我想到了东野的作品,那似曾相识的几句点题台词,那隔开审查的桥段设置,那人设关系的进展和转折,后半段推动核心的跌宕起伏皆有着别人的影子,电影结束后我上网搜索才知道原来是这么一个背景。所以不用再说我是先入为主来作主观偏激的评价了……我知道电影已经做了很大的改编,但实际上并未能做到把抄袭的内容完全去除——不如说,如果要把抄袭的完全排斥,就几乎等于完全排斥了小说的情节链接结构,等于将它打乱还原成一团散沙再重组,这也就谈不上买版权改编了。客观事实上剧组为抄袭的原著IP付了天价的费用,助纣为虐,助长了扭曲的创作观念与非常不端正的风气。而这样的成品毫无深度、技术(当然并非指导演与演员的专业领域硬实力)、原创可言,在邪恶的种子上栽培出的花朵果实,导致电影改编后的节奏控制与脱离主题、逻辑涣散、环扣断裂的情节过渡更是惨烈。所以我认为背大锅的是原著,但该喷的电影仍然该喷。
从网络上的舆论就可看出,平时对文学敏感的人在14亿的中国人口里比例本就不多,心怀维权意识的更是少之又少,说“抄袭”不算大事的,说“抄袭”可以暂且不谈的,甚至说“抄袭”是进步必需的,更说别瞎帮日本人维权的……以上言论一堆,看得人真是心凉。我终于知道在这件事上人与人彼此之间最大的层次差距不是在对电影艺术的审美上,而是在原创意识、维权意识这方面上!我终于能理解为何《少年的你,如此美丽》这部小说甚至可以衍生电视剧了!
我支持东野圭吾维权。
所以很抱歉,我知道包含导演与演员在内的主创团队的用心良苦,我无比肯定你们的努力,也并非说镜头与演技无法加分,我不否认这部电影有好几处优点,我也会继续期待关注团队之后的作品。但真的很可惜,我作为观众决定的评价在于成品质量如何,而不是你拍摄过程有多么努力。或者也可以说,只有你的成品优秀,我才会更进一步去了解背后你有多努力。而抄袭是原罪,为了抵制抄袭,必须一星。纵观整部电影,最大问题不在于“抄袭”,也没有差到一星那么残忍,但十分遗憾,抄袭就注定了差评。所以你拍了这么一个故事就只能无奈背锅了……
顺便补两张图,虽然我觉得力度稍微有点弱(因为海报这方面的抄袭界定是更加模糊且具有局限性的,其实很多相关事例证明在情理上都能容许其存在,且影响不大),但考虑再三后认为在此也可作为对论点的辅助。
好,凡事以辩证思维看两面,上述我只指出它抄袭的问题,接下暂且不论,退让一步海阔天空,仍然回归到故事本身。因为如果你抄袭抄得好,那起码也不会被喷得很过分是不是~~~
但我还是想问:你最后搞这么一出抄袭故事和你开头“校园暴力”的主题到底有什么关系?对,我知道——是因为校园暴力所以反杀,但这只是引出你最后“悬疑风”+套路煽情的导火索,只是一个背景动机,完全不是服务主题的产物。后半段悬疑推理的部分对主题有什么首尾相连,还是什么画龙点睛,升华主题,又或者是回收伏笔铺垫啥的?什么都不是。
开头与结尾女主成为了教师的戏份完全有理由删掉。所谓“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后一句我能理解,但对于前一句我是真的无力吐槽了,为何有如此假大空又矫情口号呢。还有诸如“你往前走,我在你后面”等等,电影中充满许多看似催人泪下实则没太大意义的空洞台词,有种庸俗感。
你保护世界,谁又来保护原创?且一个成年高中生过失杀人后留有案底长大还能考取资格证当教师,作为一个法学生表示,很有难度吧……以及,当时临近高考,突然临时换班主任,也是需要给理由解释的一个点。
好,我也不说你后面与主题有啥关系了,我就单说你的推理和逆转的水平:很差劲。
真不要以为随随便便拿车子、指纹、不在场证明这些作个简简单单的推理和明眼人乍眼都能看穿的隐情作悬念就有模有样的感觉,其实只是很小儿科的运用。到后段警察将男女主联系起来完全是靠情感去推动,并非以科学手段和理性分析来破解谜团诡计。更何况这是抄袭的套路,而东野原作的诡计和线索推理、彼此之间的智商博弈可是高明得多。放到这部片,编导根本不懂得如何去利用这些“道具”。
没错,就如警官在影片中责骂男主一样:很愚蠢。
而片中警方的侦查手段,表现出来也很愚蠢。
这段话倒是全文我最有底气说的,至于为什么,你不用质疑我对悬疑推理这方面有多了解,何不点开主页看简介,便明了。
说实在的,我看的过程中全程跳到东野的作品影像中去。如果没有看过那两部经典作品,可能真的会被感动,我承认。但是,讲道理,真的相形见绌……同时我又想到,如果国产版的《嫌疑人X的献身》给这位导演按照这样子来拍,我敢肯定绝对比苏有朋已经正宗改编的要优秀不少。
而最大问题就在于,你这是《少年的你》啊!
所以到最后,我还是那个问题:我想请问一下,影片主题定位是什么?是校园暴力?青春言情?还是高考生活?悬疑推理?亦或“致敬”《嫌疑人X的献身》与《白夜行》?
不妨多加一个:以上几方面有哪点达到一定完成度了?
难道仅把你煽到落泪不能自已的就代表是好作品了吗?我后来想过,即使抛开原本先入为主的“主题定位”来感受它,原来也只不过是一部始终披着校园暴力外衣故作沉重却属于出口成章就青春伤痕疼痛的网络成长故事。
反驳我的声音口口声声说“校园霸凌”方面不是这部电影的重点,反对我为何非要执着于这一个点去针对漏洞,而这些声音却在别人打差评时以标榜“中国的校园霸凌”这个主题为道德借口及其带来的社会效益“绑架”所有给这部电影差评的观众(社会效益?真讽刺)。我从没有反对打五星的各位,也没有讨论任何人的人格,我给予绝对的尊重,各位却将打一星的观众通通认定为“黑子”继而对其进行人身攻击,毫无来由便主观揣测别人差评的用意——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有时针对一部艺术的审美差异不只是角度上的,更是层次上的。前者没有对错之分,但后者必有高低距离。我自认眼界非常狭窄且肤浅,希望各位能够以正确的方式教育我——只是,试问谁更带有主观的双标偏激呢?
我是在首映日早上9点40分观看的电影,算是相对较早的那一批了吧?看完写一星短评的时候豆瓣还没有出分数。但是之后——好吧,我也是看到这个8.7分的开局有点如鱼刺哽在喉中,实在不吐不快,所以才写下了这篇长评。或者这部片不如我主观认为的那样垃圾,但是各位(包括制作组)试问一下自己,8.7的评分,不管对不对得起观众,但能对得起其他人的其他电影作品吗?
从没有想过也不敢想象这篇评论会被推到风口浪尖。你不用惊讶为什么它会在第一,我比你更惊讶。只是一种滚雪球式的侥幸吧!自认写得绝对不是最好,但被顶了上去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不少人与笔者有同感吧……只是高处不胜寒,不知此文能坚持存活到什么时候呢?如果你觉得笔者说得不对,就尽管把我踩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