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蒙德·卡佛的私生子

在“精神角落”谈论学术/文学性很强的话题没有什么不好;只是让你成为一颗钉不进去的弯曲的螺丝钉:很快地被成功人士拔掉。我回忆离开学校以后,有多久没有与人当面聊死亡话题了?(死亡本身以及,对正常聊天有死亡威胁的话题。)当豆瓣因为暂时关闭广播功能而被人纷纷缅怀的时候,我开始想这些有的没的:大学生活,早期豆瓣友邻(他们如何成为和老舅对谈的作家、编辑和文学翻译),还有时不时拿出来重看的“文学电影”。
如果有人能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豆瓣用户,跨越2-3年去“特稿”他们,也许能写出一篇我国文艺青年现状调查。或者某一个文艺青年的失落和发达。在滑入俗套和刻板印象之前,也许能说出一些闪光的真理,以对抗人生的平庸和平淡。因为重视精神世界的人和那些文化作品,代表着一个独立于正经社会的永恒的体系,里面有价值观,审美,华莱士的Infinite Jest和所有你能想到的(致敬史黛芳)。当我们步入27+的年岁里,在磨人的日常和日常的磨人里,这些东西,如果你足够幸运,就是你能掌握的、聊以自慰的最佳工具。
所以豆瓣广播是否运行并不重要了,重要的都已发生,都已过去,成为自慰的工具,对话截图和电光幻影。在冬天慢慢降临的时刻。在上海,当天气渐冷,如果你至少住在2号线龙阳路以内,你会不断地思念圣诞,和一切西洋的事物。冬天慢慢降临,《大市民》(Metropolitan)里女主角奥追说,在冬天如果大家都盛装走动,让她想起《战争与和平》。《大市民》是这样一部文学性入骨的电影。
我曾经写过它,还有它的导演Whit Stillman。最近在这些触动下,我又认真地看了一遍;怎么讲,感动得旋转。电影是真好看,因为是一帮初入社会的年轻人互相爱慕、憎恨、猜忌,又抱团取暖的爱情和友情故事,这样轻省的情节可看性很强。但是,如果你留心他们在聊些什么,沉重黢黑的想象和真相,引人落泪。我查了,导演在出这部影片的时候38岁了。

这群年轻人,包括喜欢简·奥斯汀的美丽女孩奥追,拥有金色睫毛的犬儒男孩汤姆,悲观俏皮让人想起《渺小一生》里任意一个角色的尼克,还有你的班级里一定会有的学霸查理。他们最喜欢做的事情便是聚在一起聊天争论,品评社科/文学作品及社会百态。所谈话题之严肃和深奥,让你觉得如果他们有性生活那简直不人道;但是他们有,玩得还很野。





他们坚信自己这一代注定要失败,仅仅只是出于想象,他们对未来不看好,迷恋仪式和象征的意义。就像劲歌金曲《达x一派对》中唱的,“前行还能前卫吗?念旧又是落伍吗”。 影片的结尾,其中两个男孩子和一个社会人士焦灼对谈,请他讲讲对是否注定失败的看法。看法最让人揪心。这位胖胖男子表示,失败是一定的,但没有什么注定一说,大部分是平庸和平淡无奇。想知道自己的生活状态是上扬还是低落,回忆一下如果有人问你“你是做什么的?”,你是否能愉快地作答。




如果你喜欢我的扯淡,请关注公众号“午夜零食”(midnightsnac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