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说
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我被这名可爱的抗战老兵完全带入了情节,年过百岁,依然耳不聋眼不花,头脑清晰,言语睿智,爷孙对话,或有滑稽,或有打诨,天真烂漫,忍俊不禁——这老叟着实令人喜爱。
片子开头,老人生活尚能自理,且能看人打牌,他滑稽中带有幽默的自嘲一句“我离家九年才回到家中那晚竟然还没有下夜饭的米”,虽是真实,却不失乐观,令人捧腹。然而到了次年,小腿肌肉萎缩,便卧倒在床。猛然想到了梁实秋先生的文章,他说,不知何时在堂屋里,多了许多男男女女的小娃子,不知何时,下楼梯的时候后面有人在你腋下狠狠扶你一把。大约,这也印证了这片子彭爷爷的真实写照。
我决然不忍的是,彭爷爷腿痛,不能直伸,更不能洗澡,每次下床犹如酷刑一般,纵然隔着屏幕,见此状,依然心如刀绞。
弥留之际,形容枯槁。我想到了鲁迅先生的文章,《朝花夕拾》里面有篇《父亲的病》,专门讲到他父亲将快死去的时候,一个精通礼节的太太要鲁迅去喊爸爸,鲁迅爸爸痛苦的喘气“不要嚷不要嚷”,直到中年的鲁迅才明白,去哭喊一个即将断气的父亲,这无疑是“对于父亲的最大错处”。
除了病痛,残年的孤独,无疑老人是最大敌人。即使卧倒床上,他还会时刻大叫亲友陪伴;即使卧倒在床,也还会与小孩子互动,给钱小孩子钱。他或许不知这小孩是谁,但眼前定会有“耳畔频闻故人死,眼前但见少年多”的感慨。
至于片中所牵涉的各方面抗战老兵补助与社会低保的问题,我不知,也不敢妄论,但“杨改兰事件”,“老兵彭国臣”,这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例子。
民族的站立,是靠着前辈的鲜血换来;而民族的幸福,要靠着社会与国家的观注而换来。郁达夫说过,“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而今,这类抗战的英雄,已越来越少。风烛残年之际,有些老兵还在等着政策的救助,有些老兵还在病痛中奄奄一息,还有些老兵早已成了绝响……
蒋能杰导演,长期追踪拍摄抗战老兵,无论《龙老》、《川军老兵彭国臣》等片,镜头平铺直叙,内容真实贴切,风格朴实无华,真情真性,率真率性,长年追踪,难能可贵,这些无疑都具有无限的的文献价值、历史价值与人文价值。
向老兵致敬!这,是一场永垂不朽的人生。
向导演致敬!这,是一场濒危英雄的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