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nder the Great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当一个人想要得到时,整个世界将会给他让路”
亚历山大实实在在只活了三十三岁不到,作为一个君王,他创建的辉煌功绩使他成为光荣,不朽,辉煌的象征;作为一个征服者,他的名字在他死后以城市,港口,图书馆的方式存在于曾经的马其顿帝国的土地之上,其中收藏的却是无可估量的人类文明的财富。
叱咤三大洲的土地,横跨山脉河流,建立一个前所未有的帝国……亚历山大的梦想的确与希特勒有几分相似。只不过希特勒的神话是民族的,而亚历山大梦想中的神话却是人类的——他毫不克制的为征服而杀伐征战,不加区别的对待异己的巴比伦文明,固执的施行个人意志直到在印度惨败,这一切Oliver.Stone基于文化重建的解释而得以蒙上了一层伟业的光辉。历史上的亚历山大时期马其顿军的扩张的确开创了希腊文明在本土繁荣之后的希腊化时期,为后来的文化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无论美国人用意何在,在记载和重演无数文明相互吞噬压服,古老民族被敲打得体无完肤毫无生存尊严的历史上,Oliver.Stone力图为亚历山大树的这一尊英雄塑像还是令人信服。也只有Oliver.Stone对于亚历山大的如此解读,才能解释发生在2342年前的扩张为什么一直成为后世颂扬的对象。
无论是否带有这个时代美国人自有的文化梦想和心态,如此解读作为一个光荣的君主的亚历山大在今天的现实里或许更容易获得共鸣和理解。
历史上,亚历山大政治上版图的扩张最终以马其顿帝国的分裂为结局——安提柯占领马其顿,托勒密占领埃及,塞琉古占领从前波斯的版图。在民族情感和宗教统一上没有建树的塞琉古很快崩溃,安提柯和托勒密在各自的国家延承亚历山大的治国方式:保留亚历山大图书馆,注重对文化的控制和培养,宣扬希腊文明,托勒密还试图在埃及建立新的一神崇拜,虽然各有所限,但恰恰说明了亚历山大的正确——即便在罗马军队消灭托勒密政权之后,希腊文明仍然完成了对征服者的再次征服。
狄俄尼索斯与赫拉克勒斯
狄俄尼索斯是传说中的宙斯之子,身为宙斯之子也是亚历山大被要求接受的事实之一,这是来自于母亲的传统——天生贵胄,身受神的庇护,认识一切险恶低俗从而没有怜悯地把弄世俗。腓力王在亚历山大年幼时教授给他的却是如同赫拉克勒斯和阿喀琉斯所代表的英雄传统——骁勇善战,信任朋友如信任自己的左右臂膀,不惧艰险而视一切阴谋来源最可耻卑鄙的灵魂。很难说在Oliver.Stone的亚历山大身上,到底是哪一种观念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赫拉克勒斯在穿上妻子送来的毒衣之后,痛苦万分下仍然要求长子将他送回家乡,奥德修斯历经千难万险之后唯一的目的是为了回到自己的领地——伴随着死亡和重生,回归往往成为英雄们最终的结局,那里意味着生程的过渡和力量的来源。影片中的亚历山大的东征却被描述成逃离Pella的旅程。巴比伦的宫殿中,赫菲斯提昂问及他关于恐惧是人生的唯一动力云云,在推动他不断前进的命运里,源头处最深刻的仍然是没有可以回归之处的失落和恐惧,这是他为何在三十三年的生命中大肆扩张,挥兵东下,也是他为何得到王位之后便离开马其顿一步不肯回头,又为何只能相信幼时最亲密的玩伴。而因此而来对马其顿族群的背离疏远以及对政治的漠不关心和对军事扩张的执著进取注定了他最终的失败。
Fall dawn里希特勒面对希姆莱希望与盟军谈判运用政治筹码时警告他不要和他谈政治——身为执政者而放弃政治上的功利期望崇高的声名和荣耀或许是他们真正的共同之处。事实上,亚历山大在武功的扩张,部族的荣耀,文化的传扬上都远远超过了同时代的人所颂念的众神。
阿贝拉之战——军事统帅亚历山大
《Alexander》里的阿贝拉之战黄沙漫天的战斗拍得颇有气势,只是要把亚历山大十三年的军事生涯用三个小时的片长浓缩起来实在是太有难度,单线叙述也显得过于单薄,或许oliver.stone太想把亚历山大从一个军事政治统帅突出到文化价值的挑战者的形象中来。
附:
他是古代西方世界军事学说的革新家。他增加了方阵密度,从而提高了攻击能力;使骑兵成为军队的决定性突击力量和机动力量;组建了西方军事史上第一支工兵和炮兵部队。
亚历山大即位后的次年便率领3万步兵、5000骑兵和160艘战船向波斯进发。公元前334年5月,亚历山大在格拉尼卡河岸上首战告捷,打开了通往小亚细亚的道路。接着,在公元前333年,又获得了伊沙斯的第二次会战的胜利。此后,亚历山大挥师南下,进叙利亚,克腓尼基(今突尼斯),并于公元前332年进入埃及,在尼罗河三角洲建立了亚历山大城。公元前331年春,亚历山大渡过尼罗河,向两河流域进军(今伊拉克境内的幼法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是年10月1日,亚历山大在底格里斯河左岸的阿贝拉城附近的在高格米拉平原上同波斯军队进行了一场著名的战役,史称阿贝拉会战。
波斯王大流士三世在伊沙斯战败后,又另行招募了一支军队,精心选择了广阔的高格米拉平原作战场,并将地面铲平和移去了障碍物,以便大量使用骑兵。大流士三世把他的数十万步兵、4万骑兵和200辆装有镰刀的战车布成一个严格的方阵,按照军队的地区来源,排成了横3行、竖13列的无数小方阵。大流士三世本人随御林军骑兵、15头战象和50辆战车排在最前列的中央,左翼前列是西提亚人和巴克特里亚人的骑兵及100辆战车,右翼前列是亚美尼亚人和卡派多西亚人的骑兵及50辆战车。骑兵部署在第一线,二线则全是步兵。
比起大流士三世的军队来,亚历山大的人马要少得多,总共只有4万步兵和7千骑兵。针对波斯军的部署,亚历山大在相距波斯军3公里半的地方,巧妙地把他的队伍摆成一个“┌─┐”型空心方阵,使左、右、前三面都构成正面,均可以与对方接战。在面对波斯军队的正面,把重装步兵放在中央,骑兵和轻装步兵放在右面,左翼全是步兵。在左翼最左边,也安排了骑兵。在正面部队的后面又部署了两个飞行纵队,在左右每一翼后面各摆一个。这两个飞行纵队的部署,可以向外旋转来加强自己侧翼的兵力,也可以向内旋转以增强自己正面的兵力。这样,面对任何方向来的攻击,无论从前面、侧面和后面来敌军,都可以加以迎击。
公元前331年10月1日,亚历山大下令部队移动,会战开始了。当马其顿军逐渐接近波斯军时,亚历山大并不直接向对方进攻,而是向波斯军的左翼方向斜着走。大流士三世不明白亚历山大的意图,也率军沿平行方向跟着他走,波斯军配置在前列左方的西提亚骑兵快速向前,领先攻击。马其顿军继续向前走,开始走出波斯人已铲平的地区以外。大流士三世害怕在他预设战场之外作战,会使他的战车失去作用。于是急令左翼的前排部队,赶紧绕过马其顿军的右翼,迫使它停下来。为了对付这次攻击,亚历山大调动了几支骑兵,连续对波斯骑兵发动攻击。虽然遭受重大损失,但马其顿军的纪律和勇气也就开始表现了出来,他们一个中队又一个中队,连续地向敌人冲锋,终于将波斯骑兵击退。接着又用箭和标枪的阵雨,有效地阻止了波斯军战车方阵的冲击。
当波斯军的攻击被迫停下来后,马其顿军的一部奉命出击,迂回自己右翼的波斯军。接着,亚历山大亲率马其顿骑兵,向内一旋转,连同右面的4团步兵,一齐冲向敌军。此时波斯军由于左翼骑兵已经前进,所以在正面正好漏出一个空洞。亚历山大就率骑兵直向大流士三世的中央方阵冲去,这个冲击这对整个会战的胜负起了决定性作用。这次骑兵的冲锋,在它的右面有骑兵的掩护,左面又有长矛如林的步兵方阵密切配合。这个声势骇人的攻势使波斯国王大为震惊,立即逃到战场之外。此时在亚历山大右方的波斯骑兵,发现后方已受到马其顿军的威胁,也就开始逃走,马其顿人尾随追击,杀伤颇多。由于大量的敌军纷纷逃命,掀起一层尘雾,几乎使任何东西都难以分辩清楚,所以马其顿人才没有把大流士三世俘获到手,只有一片喊叫和马鞭啪啪的声音,可以作为追击者的向导。
当马其顿军右翼方面战斗正在进行时,在左翼方面也同时发生了恶战。由于亚历山大的斜进,所以左翼的位置遂落在了右翼的后面,而亚历山大的勇敢冲进,又似乎使左翼与右翼之间造成了一个空洞。于是波斯军的右翼骑兵,就从这个空洞中涌入,但马其顿军的飞行纵队很快就旋转过来,在波斯军的后方出现,把他们杀伤不少。当亚历山大得悉此情后,马上率骑兵转过头来,直向波斯军的右翼进发。此时,波斯骑兵恰好退回来,发现退路已被切断,遂作顽强战斗。双方苦战不已,最后还是马其顿军获胜。于是马其顿军继续再追击,一直到深夜为止。接着他们又用强行军向阿贝拉城赶去,一共前进了35公里,但是未能俘获大流士三世,他早已溜走了。
这次会战,波斯军被杀数万人,马其顿军只损失100—500人和1000匹马。在西方世界的战史中,所有一切的决定性会战,这一战要算是最惊天动地的。亚历山大勇于脱出当时在战争中的死板格式,不落旧俗,不守陈规,敢于创新,勇于变革。结果竟把多于自己数十倍的波斯大军打得溃不成军,连不可一世的波斯王也落荒而逃。人们把亚历山大的军事成就,称作古希腊军事哲学的重要开端,并推崇他为西方古典军事战略的创始人。
亚历山大实实在在只活了三十三岁不到,作为一个君王,他创建的辉煌功绩使他成为光荣,不朽,辉煌的象征;作为一个征服者,他的名字在他死后以城市,港口,图书馆的方式存在于曾经的马其顿帝国的土地之上,其中收藏的却是无可估量的人类文明的财富。
叱咤三大洲的土地,横跨山脉河流,建立一个前所未有的帝国……亚历山大的梦想的确与希特勒有几分相似。只不过希特勒的神话是民族的,而亚历山大梦想中的神话却是人类的——他毫不克制的为征服而杀伐征战,不加区别的对待异己的巴比伦文明,固执的施行个人意志直到在印度惨败,这一切Oliver.Stone基于文化重建的解释而得以蒙上了一层伟业的光辉。历史上的亚历山大时期马其顿军的扩张的确开创了希腊文明在本土繁荣之后的希腊化时期,为后来的文化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无论美国人用意何在,在记载和重演无数文明相互吞噬压服,古老民族被敲打得体无完肤毫无生存尊严的历史上,Oliver.Stone力图为亚历山大树的这一尊英雄塑像还是令人信服。也只有Oliver.Stone对于亚历山大的如此解读,才能解释发生在2342年前的扩张为什么一直成为后世颂扬的对象。
无论是否带有这个时代美国人自有的文化梦想和心态,如此解读作为一个光荣的君主的亚历山大在今天的现实里或许更容易获得共鸣和理解。
历史上,亚历山大政治上版图的扩张最终以马其顿帝国的分裂为结局——安提柯占领马其顿,托勒密占领埃及,塞琉古占领从前波斯的版图。在民族情感和宗教统一上没有建树的塞琉古很快崩溃,安提柯和托勒密在各自的国家延承亚历山大的治国方式:保留亚历山大图书馆,注重对文化的控制和培养,宣扬希腊文明,托勒密还试图在埃及建立新的一神崇拜,虽然各有所限,但恰恰说明了亚历山大的正确——即便在罗马军队消灭托勒密政权之后,希腊文明仍然完成了对征服者的再次征服。
狄俄尼索斯与赫拉克勒斯
狄俄尼索斯是传说中的宙斯之子,身为宙斯之子也是亚历山大被要求接受的事实之一,这是来自于母亲的传统——天生贵胄,身受神的庇护,认识一切险恶低俗从而没有怜悯地把弄世俗。腓力王在亚历山大年幼时教授给他的却是如同赫拉克勒斯和阿喀琉斯所代表的英雄传统——骁勇善战,信任朋友如信任自己的左右臂膀,不惧艰险而视一切阴谋来源最可耻卑鄙的灵魂。很难说在Oliver.Stone的亚历山大身上,到底是哪一种观念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赫拉克勒斯在穿上妻子送来的毒衣之后,痛苦万分下仍然要求长子将他送回家乡,奥德修斯历经千难万险之后唯一的目的是为了回到自己的领地——伴随着死亡和重生,回归往往成为英雄们最终的结局,那里意味着生程的过渡和力量的来源。影片中的亚历山大的东征却被描述成逃离Pella的旅程。巴比伦的宫殿中,赫菲斯提昂问及他关于恐惧是人生的唯一动力云云,在推动他不断前进的命运里,源头处最深刻的仍然是没有可以回归之处的失落和恐惧,这是他为何在三十三年的生命中大肆扩张,挥兵东下,也是他为何得到王位之后便离开马其顿一步不肯回头,又为何只能相信幼时最亲密的玩伴。而因此而来对马其顿族群的背离疏远以及对政治的漠不关心和对军事扩张的执著进取注定了他最终的失败。
Fall dawn里希特勒面对希姆莱希望与盟军谈判运用政治筹码时警告他不要和他谈政治——身为执政者而放弃政治上的功利期望崇高的声名和荣耀或许是他们真正的共同之处。事实上,亚历山大在武功的扩张,部族的荣耀,文化的传扬上都远远超过了同时代的人所颂念的众神。
阿贝拉之战——军事统帅亚历山大
《Alexander》里的阿贝拉之战黄沙漫天的战斗拍得颇有气势,只是要把亚历山大十三年的军事生涯用三个小时的片长浓缩起来实在是太有难度,单线叙述也显得过于单薄,或许oliver.stone太想把亚历山大从一个军事政治统帅突出到文化价值的挑战者的形象中来。
附:
他是古代西方世界军事学说的革新家。他增加了方阵密度,从而提高了攻击能力;使骑兵成为军队的决定性突击力量和机动力量;组建了西方军事史上第一支工兵和炮兵部队。
亚历山大即位后的次年便率领3万步兵、5000骑兵和160艘战船向波斯进发。公元前334年5月,亚历山大在格拉尼卡河岸上首战告捷,打开了通往小亚细亚的道路。接着,在公元前333年,又获得了伊沙斯的第二次会战的胜利。此后,亚历山大挥师南下,进叙利亚,克腓尼基(今突尼斯),并于公元前332年进入埃及,在尼罗河三角洲建立了亚历山大城。公元前331年春,亚历山大渡过尼罗河,向两河流域进军(今伊拉克境内的幼法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是年10月1日,亚历山大在底格里斯河左岸的阿贝拉城附近的在高格米拉平原上同波斯军队进行了一场著名的战役,史称阿贝拉会战。
波斯王大流士三世在伊沙斯战败后,又另行招募了一支军队,精心选择了广阔的高格米拉平原作战场,并将地面铲平和移去了障碍物,以便大量使用骑兵。大流士三世把他的数十万步兵、4万骑兵和200辆装有镰刀的战车布成一个严格的方阵,按照军队的地区来源,排成了横3行、竖13列的无数小方阵。大流士三世本人随御林军骑兵、15头战象和50辆战车排在最前列的中央,左翼前列是西提亚人和巴克特里亚人的骑兵及100辆战车,右翼前列是亚美尼亚人和卡派多西亚人的骑兵及50辆战车。骑兵部署在第一线,二线则全是步兵。
比起大流士三世的军队来,亚历山大的人马要少得多,总共只有4万步兵和7千骑兵。针对波斯军的部署,亚历山大在相距波斯军3公里半的地方,巧妙地把他的队伍摆成一个“┌─┐”型空心方阵,使左、右、前三面都构成正面,均可以与对方接战。在面对波斯军队的正面,把重装步兵放在中央,骑兵和轻装步兵放在右面,左翼全是步兵。在左翼最左边,也安排了骑兵。在正面部队的后面又部署了两个飞行纵队,在左右每一翼后面各摆一个。这两个飞行纵队的部署,可以向外旋转来加强自己侧翼的兵力,也可以向内旋转以增强自己正面的兵力。这样,面对任何方向来的攻击,无论从前面、侧面和后面来敌军,都可以加以迎击。
公元前331年10月1日,亚历山大下令部队移动,会战开始了。当马其顿军逐渐接近波斯军时,亚历山大并不直接向对方进攻,而是向波斯军的左翼方向斜着走。大流士三世不明白亚历山大的意图,也率军沿平行方向跟着他走,波斯军配置在前列左方的西提亚骑兵快速向前,领先攻击。马其顿军继续向前走,开始走出波斯人已铲平的地区以外。大流士三世害怕在他预设战场之外作战,会使他的战车失去作用。于是急令左翼的前排部队,赶紧绕过马其顿军的右翼,迫使它停下来。为了对付这次攻击,亚历山大调动了几支骑兵,连续对波斯骑兵发动攻击。虽然遭受重大损失,但马其顿军的纪律和勇气也就开始表现了出来,他们一个中队又一个中队,连续地向敌人冲锋,终于将波斯骑兵击退。接着又用箭和标枪的阵雨,有效地阻止了波斯军战车方阵的冲击。
当波斯军的攻击被迫停下来后,马其顿军的一部奉命出击,迂回自己右翼的波斯军。接着,亚历山大亲率马其顿骑兵,向内一旋转,连同右面的4团步兵,一齐冲向敌军。此时波斯军由于左翼骑兵已经前进,所以在正面正好漏出一个空洞。亚历山大就率骑兵直向大流士三世的中央方阵冲去,这个冲击这对整个会战的胜负起了决定性作用。这次骑兵的冲锋,在它的右面有骑兵的掩护,左面又有长矛如林的步兵方阵密切配合。这个声势骇人的攻势使波斯国王大为震惊,立即逃到战场之外。此时在亚历山大右方的波斯骑兵,发现后方已受到马其顿军的威胁,也就开始逃走,马其顿人尾随追击,杀伤颇多。由于大量的敌军纷纷逃命,掀起一层尘雾,几乎使任何东西都难以分辩清楚,所以马其顿人才没有把大流士三世俘获到手,只有一片喊叫和马鞭啪啪的声音,可以作为追击者的向导。
当马其顿军右翼方面战斗正在进行时,在左翼方面也同时发生了恶战。由于亚历山大的斜进,所以左翼的位置遂落在了右翼的后面,而亚历山大的勇敢冲进,又似乎使左翼与右翼之间造成了一个空洞。于是波斯军的右翼骑兵,就从这个空洞中涌入,但马其顿军的飞行纵队很快就旋转过来,在波斯军的后方出现,把他们杀伤不少。当亚历山大得悉此情后,马上率骑兵转过头来,直向波斯军的右翼进发。此时,波斯骑兵恰好退回来,发现退路已被切断,遂作顽强战斗。双方苦战不已,最后还是马其顿军获胜。于是马其顿军继续再追击,一直到深夜为止。接着他们又用强行军向阿贝拉城赶去,一共前进了35公里,但是未能俘获大流士三世,他早已溜走了。
这次会战,波斯军被杀数万人,马其顿军只损失100—500人和1000匹马。在西方世界的战史中,所有一切的决定性会战,这一战要算是最惊天动地的。亚历山大勇于脱出当时在战争中的死板格式,不落旧俗,不守陈规,敢于创新,勇于变革。结果竟把多于自己数十倍的波斯大军打得溃不成军,连不可一世的波斯王也落荒而逃。人们把亚历山大的军事成就,称作古希腊军事哲学的重要开端,并推崇他为西方古典军事战略的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