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的金瓶梅(记一记杂乱无章的印象)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沈小红和王老爷
一般来说,不是受了一个人的好就得爱着他、给他好脸色。但王老爷对沈小红用情至深,简直不像一个恩客——帮她盛火腿粥,要为她还债,想娶她,在小红面前做小伏低。沈小红却连个好脸色都难得肯给。自己生意不好,听说王老爷去了一遭张惠贞,又要带着人去闹。她或者爱着那武生,但不该对王老爷这么坏。得罪了人,又来哄,可惜说谎不打草稿,哄不回来。她太不聪明。
哄好小红的时候,王老爷吃粒花生米都那么高兴,肯定不是因为那花生米有多么好吃。有人说戏剧焦点都落在双玉身上,那想必是因为他太不细心,没看见王老爷得罪小红时的无措,哄好小红时的开心,怀疑小红与人相好时的不乐,还有发现小红与人偷情场面的勃然大怒……这些,都是串联起整部电影的,虽然不集中,但也算不上多么细的细节。
王老爷醉酒来到沈小红处,究竟是故意装醉还是真醉,已经无需计较。在门前徘徊,不得而入,最后趴下去从门缝里面看见地上散落的衣物。这不是一个死板的电影视角的问题,恐怕光趴下去的动作就是很屈辱很难堪的,更不要提看到的东西。如果有谁难以想象又想要体会,在公共场合趴下去看一回,应该再也不会忘记那感觉。
至于打破灯盏,当然不乏形式上的考虑,但其实用性也不可忽略。王老爷醉酒大闹,闹就是为了把地方搞乱,那么把灯打破,叫整个环境黑下来,自然是最乱的情况。
帮闲说客来劝说王老爷再去光顾小红一次,王老爷最终去了。有人根据这件事那人热心厚道,未免太抬举他。劝说那人,一来时常光顾长三书寓,受那里人请托,总不能不显显自己能耐;二来空费口舌,劝了人去又不要他出钱。至于王老爷再去光顾小红最后一次,也完全不是因为时人爱体面、好怜恤人,只因为他爱小红,余情未了。
张惠贞不说小红坏话,反教王老爷知道真相之后更加生气。不知她是真贤良还是假仁义。但张惠贞的演员很好,不够漂亮,初时给我感觉脸上的线条全都细细的,显得一张脸极不丰润,看到后来竟然也能品味到她的媚态。倒很符合现实,妓女并非个个绝色,但是靠媚态也能够弥补。像黄翠凤这种漂亮的狠角色倒不用在妓女仪态上特别修习,我想真实情况下也是这样子的。魏筱惠把张惠贞演得很好。
黄翠凤和罗老爷
黄翠凤会做生意,乃至于太会了。原著中罗老爷之外还有个她真正爱的,叫做钱子富,电影中似乎没有出现。原著中,钱子富在黄翠凤这里处处占先,便显得黄翠凤多情了许多。塑造人物的情,也正是韩子云的目的吧;但电影似乎主要为了塑造人物,要画一幅妓女群像,而非沦落风尘的多情女群像。(若进行道德判断,那电影当然不如原著。)电影刻画的是小人物,未必更加真实,但是更加普通,也更加利于反映大环境的影响。原著中的黄翠凤,在某种程度上很像艺伎回忆录中巩俐那个角色。
骂诸金花这件事很显出黄翠凤的性格,李嘉欣演得不错。题外话,伊能静演得不错,诸金花那副蠢样子,我是根本没看出来是伊能静。
另外,其实通观整部电影,无论是心灵之爱还是单纯的肉欲,基本上没有给先生们带来好处。她们所处那种环境,其实就不太利于生成感情,也不太利于培养感情。真正多情之人能在这种环境中生存下去倒是很奇怪的——如果将地点落实于上海而非原著中那个虚无缥缈的海上。这种环境也是文化造成的,如果长三书寓在湘西,我倒觉得黄翠凤无妨再多情一些。
周双玉与朱五少爷
朱五少爷说:“我爹定的亲,我并没说什么。”双玉说:“晓得是你叔叔定的亲!我问你为什么不死?你个猪猡。”尽管其中不乏痴愚之处,周双玉与王老爷毕竟是我在电影中看到的唯二两个多情人。方瑄把周双玉演得很好。
周双宝
我其实觉得双宝很清秀,比双玉好看。但是在文艺片中,演员总会用演技告诉我,糟糕的言行能使一个漂亮的人变得有多么丑陋。
周双珠
淡淡的,没什么存在感的一个人物。
长镜头
我能看出的好处就是,人物事实上在一个空间,却不在一个镜头里。
残留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