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吃人的不是社会 而是人
《祝福》——吃人的不是社会 而是人
白天看了一遍1956年由蔡弧导演指导,夏衍编剧改编的来自周先生《彷徨》中的散文——《祝福》。看完之后我整夜难眠,难以释怀的不是可怜的被封建社会害死的雪夜里炮竹声中瘫倒的祥林嫂,而是当我看完一遍之后,那种依旧存在于市井之间的麻木不仁,那种咀嚼别人痛苦后的事不关己。
鲁迅先生想表达的究竟在于那个封建社会压迫下被践踏的无辜的祥林嫂还是展现那一批像是看客般事不关己的市井小民?我们都不得而知,知道的是,封建思想的余孽已经深深扎根于国人的骨子里,吃人的是那糟蹋人的封建思想,封建迂腐的社会吗?不!不是!是人,吃人的不过是人罢了。
过去的人和现在的人,似乎根本就没有变化。一百多年过去了,世界还是那个世界,人也还是那样的人。碰见令人难过的人和事,附和着哭一哭,闹不闹,便过去了。我们都没有追究最后事情的结果,就同死去的祥林嫂一般。
苦命的祥林嫂,集齐了一身的悲哀,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嘴里的“克夫相”,而如今即便放到这个时代,也不会有人在意她的勤快,她的悲惨和委屈,而只会觉得晦气,或是觉得“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而从此戴上了灰色的眼镜。
电影《祝福》更加全面的展示了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从一开始,她是个刚死了老公的寡妇,而可恶的婆婆却为了自己儿子超狠心将她卖给深山里的贺老六,就为了80吊钱,于是便决定将她卖出去,而善良的儿子却偷偷的告诉了祥林嫂,她便趁着婆婆熟睡跑了出去,这是她第一次反抗。
她逃到了鲁镇鲁老四爷家去做工,原本她可以在那里幸福的生活下去,即便是做下人,也活的开心自在,可鲁迅先生笔下的人,不是理想主义,现实总会在人最拥有希望最相信希望的时刻给人脑袋一大棒子。当有一日,祥林嫂在河边淘米时便见到了同她婆婆预谋将她卖了的人,几日后,便偷偷将祥林嫂抢走了,走了之后穷凶极恶的婆婆并没有就此放过她,不仅到鲁四爷那儿去要回了工钱还故意佯装的曲解了祥林嫂离开的缘故。
电影里的贺老六是个善茬,尽管祥林嫂在结婚当日对拜之时,不畏强权撞向桌角,可最后心疼她的贺老六还是愿意放她走了,可当千般万般想逃走的祥林嫂听到贺老六说“你是要回鲁四爷个家里还是回你婆婆那个家?”的时候,她迟疑了,也开始了第一次崩溃,她不知道,因为两个都不是她的家了。
于是,她便开始了人生中第二段美好时光,就是和憨厚老实的贺老六一起生活的日子,并生下个儿子取名“阿毛”。好景不长,悲剧再一次降临,为了还娶老婆的地主钱,贺老六累出病了,而在阿毛被狼叼走的时刻,他终于咽气了。
再一次被打入谷底的祥林嫂迎来了第二次的崩溃,在一时之间,同时失去了儿子与丈夫。所有的美好再一次戛然而止。
家给地主霸了去,她只得再一次去鲁四爷家上工,可这时经历了两次丧夫与丧子的祥林嫂已然不是第一次时候受待见的模样了。她成了晦气东西。而她的痛苦的过往,也成了人们茶前饭后的娱乐方式,她总是念叨着“我真是傻啊,真傻……”当她的悲伤的故事被咀嚼的不再有滋味儿时,人们便不愿再听了。
当别人和她说“捐门槛”能洗干净她的罪孽的时候,她似乎再次看到了希望,开始努力的工作,努力的挣钱,最后用一年的工资凑够了十吊钱去寺庙捐了门槛,当她开心的跳跃的和路上每个人都说“我捐了!我捐了门槛了!”的时候,她是发自内心的快乐,她以为得到菩萨的原谅以后她就再也不会受到冷眼与窃语和嫌弃了。
可当做“祝福”时刻,她将鱼拿上桌子时,被老爷和夫人的呵斥,即便她依旧还是努力和他们说,她“捐门槛了!”这是她第三次的希望,也是第三次的反抗,可终究还是失败了。老爷一句“那又怎么样?你还是不能碰这些东西!”,终于,把她最后的希望打碎的彻彻底底,她不知道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她惊慌而又无奈。终于,她被赶走了,她成了被抛弃的人,她成了被践踏的人。可她,又做了什么?
最后的场景,同样是新年的“祝福”,人们依旧放爆竹,迎接着新年的到来,而祥林嫂,就如同死狗死猫一样,走了便是走了,也没人记得也没人留恋。终于战战巍巍的拐杖,倒下了,她也倒下了。
可如今,场景总是惊人的相似。是社会吃了人吗?我不禁一遍又一遍的问自己。
不,不是。吃人的不是那个封建迷信的社会,而是人,是麻木而高高在上人!
悲剧总是充斥在生活里面儿,而人总是会选择选择性的失忆,比如记住有趣的事情,而遗忘那些让你痛苦的事情。那你可能会问我,生活本来就已经那么辛苦了又何尝要留住痛苦呢?可真正的痛苦是什么呢?是希望过后的绝望,是品尝悲伤过后的麻木。从什么时候起,人都变成了这样了呢?
这让我想起了江歌事件,让我想起了保姆纵火事件,让我想起了很多很多。新浪热搜成了茶馆,而键盘客则成了那些抹着眼泪却咀嚼别人悲伤的人,痛苦成为了一种饭后茶点,成为了好奇心驱使而去的彼岸。没有人去追究如何,又或者没人能体会当事人的痛苦。可有一点是存在的,就是不同的声音带来的后果。
有人感伤,有人调侃,有人嬉笑,有人站在道德高点用一句“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而拒绝了所有的真相。所以,没人能够真正的感同身受。于是,大家都开始闭口不言。
从什么时候起,人们开始失去信任的呢?人们开始质疑别人的同情,从什么时候起,人们都开始了相互之间高度的戒备呢?吃人的是社会吗?不,不是。
我开始越来越能理解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不论是“孔乙己”也好或是“祥林嫂”也罢,都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可这仅仅是他们的悲哀吗?不,不是。
“伪善”大概是最能代表人性的词汇了罢。吃人的大概就是这类人吧。他们麻木不仁,他们事不关己,他们不在意结果也不在意过程,在意的不过是其中他们所以为的“趣味”,一百年过去了,可这像极了茶馆里的叨唠着的人却换了个身份存在着。吃人的是什么?
是人罢? 是人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