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华人在异国的生存研究报告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赵德胤和昆汀塔伦蒂诺这两位八竿子打不着的导演竟然在今年戛纳电影节上相谈甚欢,甚至一拍即合互相捧场,一度令我感到迷惑不解,直至我看完他的这部作品,才恍然大悟。赵德胤对昆汀的崇拜由来已久,处女作《归来的人》里面用一场“致敬”的小孩枪战戏小试牛刀。在他第二部剧情长片里,更全面向昆汀赖以成名的叙事风格借鉴,大胆打破线性叙事,采用分段式和环形结构,明显是受到《低俗小说》的影响。影片分成四个章节,第一段《穷人》讲男主角偷渡到泰国当导游助理,第二段刻画女主角及其所在的人蛇集团。男主角的结局在第三段《麻药》已落下帷幕,而故事真正的开头却放在影片结尾《偷渡客》,以衔接上第一段《穷人》,形成一个完美闭合的圆圈。这种环形结构在叙事上具有一定迷惑性,同时也营造出强烈的宿命感,暗示着缅甸底层的穷人根本无法摆脱这种不断轮回上演的命运。 这绝对算得上是迄今为止赵德胤最有野心的一部创作。尽管在叙事结构上大玩实验,导演却依然遵循着模糊虚构与纪实的风格,坚持用独立制片拍摄的方式鲜活地描绘出在缅甸穷苦人民为生计而背井离乡的悲苦命运。影片主要讲述从缅甸偷渡前往泰国打工谋生的种种现象,有在曼谷做导游,也有在泰缅边境卖毒品原料,还有拐卖年轻女性做跨国新娘的蛇头集团。在缅甸生活穷困无望的人们偷渡来到泰国,满心希望过上好日子,却身不由己地卷入更为万劫不复的境地。其中驱使人物角色不顾一切的动力有两个:金钱和身份,这个恒定不变的主题贯穿了赵德胤的“归乡三部曲”及其后的《再见瓦城》。 除了极端写实粗砺的画面之外,这部作品里呈现网状的人物关系令影片的主题挖掘更深入和立体化,随手拈来的素材画面却意想不到地拼凑出一部人类学研究报告,令观众更清晰直接了解到缅甸华人这个特定群体在异国艰难凶险的生存状态。即便是各有目标的偷渡者,彼此之间也有着盘根错节的联系,男主角先是让妹妹被人蛇集团拐走,然后想靠导游赚钱赎回妹妹却遭遇挫败,无奈铤而走险回到边境从事毒品原料交易,最终命丧黄泉。更可悲的是女主角,靠人蛇集团拐卖缅甸年轻女孩赚钱以办理台湾护照,结果却久久拿不到身份。四个章节貌似互不相干,却在角色的乡愁感与导演的叙事方式影响下,逐渐衍生出彼此缠绕的宿命色彩。 导演的作者标签在这部作品中逐渐树立起来。纪实风格的长镜头首屈一指:躁动不安的晃动画面,刚开场在边境草丛里的偷渡戏,在旅游大巴上偷拍导游的段落,以及最后一段女孩尝试从人蛇集团逃脱的情节,都能看出这种强烈的写实风格。角色满怀愁绪坐在卡车载货区的镜头也是他这几部作品里反复出现的刻画,人物随着车辆驶向前景不明的目的地,有力刻画出缅甸华人群体颠沛流离的生活状态。让角色唱流行曲也是一种勾起乡愁和情感宣泄的有效手段,尽管看来俗不可耐,却暗中与人物的性格命运极度契合。 相比之下,导演对非职业演员的调教和掌控逊色不少,要么是让角色在无对白的场景里尽量抽烟(男主角抽得可不少!)或者闲聊(谈论港台明星和巩俐)以填充尴尬的冷场情节;要么是在戏剧化情景里融入不合时宜的幽默段子(比如黑老大验货时响起的手机铃声),企图遮盖非职业演员的糟糕演技。这种过于随意和疏忽的执导方式令影片无法在细节上获得更为充实的表现力,随之影片的整体质量有所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