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托尔特·布莱希特 Bertolt Brecht

  • 性别:
  • 出生日期: 1898年2月10日
  • 去世日期: 1956年8月14日
  • 出生地: 德国,巴伐利亚,奥格斯堡
  • 更多外文名: Eugen Berthold Friedrich Brecht (本名)
  • IMDb编号: nm0106517
  • 职业: 作者 / 编剧 / 导演
3420人关注

人物简介  · · · · · ·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1898.2.10~1956.8.14),德国戏剧家与诗人。此间作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院副院长。民主德国国家奖金(1951)、国际斯大林和平奖(1954)、列宁和平奖金(1955)获得者。父亲是造纸厂厂长,小时后的布莱希特是个体弱的孩子,由于先天的心脏疾病,他曾被送到疗养院修养,六岁到教会国小念书,接受拉丁和人文科学的教育,在学校期间他便开始写作,成为学生杂志《收获》的发行兼编辑。16岁开始为地方报纸写文章,并创作了第一个剧本《圣经》。1917年到慕尼黑的路德维希-马克西米立克大学读医学,期间他参加了阿尔图·库切尔的戏剧研究班,但因为不喜欢和同班同学的相处模式,而经常翘课跑回家。却借助此间闲暇开始创作剧本《巴尔》。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布莱希特虽然曾受命到军医院当卫生兵,但很快的就结束了,因为他公开表态对战争不抱信心。

未成为幕尼黑的戏剧家之前,在《人民意志报》找到写剧评的工作。1922年《夜半鼓声》在慕尼黑和柏林的剧院上演,藉此获得有名的克莱斯特最佳年轻剧作家奖。布莱希特也开始稳定他的人际关系,于24岁娶了歌剧演唱家玛丽安娜。次年生了他们的第一个女儿汉娜。虽然结了婚,很少花时间陪妻子和女儿的布莱希特还是有其他的婚姻问题。1924年搬到柏林后,他认识了维也纳信仰共产主义的女演员海伦娜·魏格尔,并积极的追求海伦娜。海伦娜还为他生了一个私生子叫做施坦芬。后来布莱希特也认识了伊丽莎白·霍普特曼,并和她合作。1926年布莱希特和玛丽安娜离婚,1929年和海伦娜结婚。1933年国会纵火案发生后,布莱希特和他的家人逃到苏黎世,后来又到丹麦、芬兰,1941年旅行经过莫斯科、海参崴、圣·彼得罗港。1956年8月14日当他在研究贝克特的《等待多戈》时,因心脏病发而过世,被葬于柏林的多罗延公墓。从1933年起,在长达15载的流亡生涯里,布莱希特的足迹踏遍了欧美每一个角落。

在苏黎世的旅馆,布莱希特见到了亨利希曼、西格斯和本亚明,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莫斯科,他观看了京剧大师梅兰芳的访问演出;在好莱坞,他跟喜剧天才卓别林成了好友,机缘巧合之下与当时访问美国的老舍相谈甚欢。如果说遭遇世界大战引发了布莱斯特对政治的思索,那么漂泊异乡的十五年更使他接触到了社会深层,浮世百态。这不仅是流亡的旅程,更是布莱斯特作为一朵戏剧灵魂成长的心路历程,带给他的戏剧以不朽的魅力。时代是人无法选择,如何在命运的漂泊中寻找到自身生存,甚至蓬勃生存的方式,布莱希特无疑是一位无可指摘的尊师。

1918年,布莱希特写出第一部短剧《巴尔》,抨击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性,1920年完成剧作《夜半鼓声》。1922年写出《城市丛林》,并撰写剧评。1922年被慕尼黑小剧院聘为戏剧顾问兼导演。1924年则应著名导演莱因哈特邀请赴柏林任德意志剧院戏剧顾问,创作剧本《人就是人》。1926年,布莱希特开始研究马列主义,开始形成自己的艺术见解,初步提出史诗(叙事)戏剧理论与实践的主张。他的创作作品包括了:《马哈哥尼城的兴衰》(1927)、《三分钱歌剧》(1928)、《屠宰场里的圣约翰娜》(1930)、和《巴登的教育剧》《 例外与常规》等教育剧。1931年,他将高尔基的小说《母亲》改编为舞台剧。在向舞台剧戏剧发展的过程里,布莱希特的主要剧作有:《圆头党和尖头党》《第三帝国的恐怖与灾难》《伽利略传》、《大胆妈妈和他的孩子们》《四川好人》《潘蒂拉老爷和他的男仆马狄》以及改编的舞台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帅克》、《高加索灰阑记》等。他还以演说、论文、剧本的注释形式,阐述史诗戏剧的理论原则和演剧方法,特别是针对中国戏剧表演艺术的思考,其中较重要的有《中国戏剧表演艺术的间离方法》《论实验戏剧》《买黄铜》《表演艺术新技巧》等。1948年后 ,剧作有《公社的日子》《杜朗多》等。

图片  · · · · · ·  ( 全部 14 张 · 上传照片 )